
随着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无偿献血受到普遍重视,无偿献血的人群也越来越多。但在长期的血液初筛、采集和回访中发现,对于体重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但又小于47.5kg,或者18.5≤BMI值≤20的献血者(后面统称为低体重人群),其献血反应发生率和献血后疲乏状况与一般献血者相比明显更高。低体重人群献血面临诸多风险,如献血后低血压、低血容量性反应等。通过详细的献血前准备、献血中护理以及献血后恢复等环节,可有效保障低体重人群献血安全,提升献血体验,促进其身体健康恢复。
献血前的准备
1.全面健康评估。低体重献血者的过往疾病史,如是否有心脏病、贫血、低血压等慢性疾病史,近期身体状况,有无感染、发热、乏力等症状。若有上述问题,需暂缓献血。应重点检查血压、心率、血红蛋白水平。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范围内,心率60~100次/分且节律整齐。血红蛋白检测,男性不低于120g/L,女性不低于115g/L,若不达标,提示可能存在贫血,不适合献血。皮肤黏膜是否苍白,有无舌炎、口角炎等营养缺乏表现。日常饮食结构,蛋白质、铁、叶酸等摄入情况,营养储备是否能满足献血后造血需求。
2.心理支持。提前了解献血步骤、环境、时长,做好心理准备。如采血针进入血管瞬间有轻微刺痛,持续数秒,采血过程胳膊会有牵拉感,消除恐惧。通过轻松聊天,转移注意力,增强自信心。若过度紧张,可建议采取深呼吸、肌肉放松等训练。
3.饮食指导。献血前几日,应摄入富含高蛋白(如瘦肉、鱼类、豆类、牛奶)、高维生素(新鲜蔬果)、铁(动物肝脏、菠菜)的食物。献血前一天勿食高脂肪、高糖食物,以免血液乳糜微粒增多,影响血液质量检测,导致献血不合格。献血前几日保证7~8小时睡眠,减少剧烈运动,避免身体过度消耗。献血当日勿空腹,特别对于低体重人群,应该在献血前喝热红糖水,吃糖果点心,补充体内能量。
献血过程中的监测
1.体位安置与舒适维护。献血者宜取舒适半卧位,但低体重人群应取平卧位,手臂自然伸直外展呈90°。若感不适,可稍调整角度。在肘部下垫软枕,提高舒适度,避免长时间压迫造成酸麻。献血环境温度适中,避免着凉。若天气凉或献血者怕冷,及时用毛毯保暖,因受寒会使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减慢,增加献血难度,还易引发感冒等疾病。
2.实时生命体征监测。使用电子血压计,每5~10分钟监测一次血压、心率。若血压下降≥20mmHg或心率增快≥20次/分,立即暂停献血,抬高双腿、吸氧等。应观察有无头晕、眼花、出冷汗等先兆晕厥症状。一旦出现,及时告知医务人员,预防严重不良反应。
献血后的观察
1.现场休息。献血结束后,平卧休息10~15分钟,再缓慢坐起。期间应观察有无头晕、心慌等不适。若有不适,延长休息时间。休息时可以喝温热含糖饮料、吃小点心,快速补充能量,促进血液循环恢复。
2.穿刺部位护理。正确按压穿刺点10~15分钟,确保止血。输液贴保留4个小时,避免针眼感染。也可用绷带包扎20分钟,拆掉后再用手指按压5分钟。留意穿刺处有无红肿、渗血、瘀青。若少量渗血,可在24小时内冷敷止血;24小时后热敷,促进淤血吸收。若瘀青范围扩大或疼痛加剧,及时联系医务人员处理。
3.后续健康恢复。献血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高空作业、开长途汽车、疲劳驾驶、重体力劳动,切勿用采血侧手臂提重物。应多饮用含电解质的水分(如饮品、炖汤),并适当食用富含铁的食物,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稳定血压。应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以利于身体恢复。后续身体有持续不适,随时联系医护人员。
总之,保障低体重人群的献血安全,需要从献血前的细致准备、到献血中的贴心照料、再到献血后的身体恢复等各环节入手。每个环节都关乎献血者健康与安全。既能保障个体献血安全,也能增强社会对无偿献血的信任和认可,吸引更多人参与,为无偿献血事业发展、拯救患者生命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