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症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医学界研究和攻克的重点。化疗作为一种全身性的治疗手段,与手术、放疗并称为治疗癌症的三大黄金手段。
但是抗肿瘤化疗药物几乎都是细胞毒性药物,会对人体正常的细胞产生毒副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解析肿瘤化疗从药物作用到副作用管理的方法。
什么是化疗
化疗是指使用一种或多种化学药物来阻止癌细胞增殖、浸润、转移,最终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的治疗方法。与手术和放疗这类局部治疗不同,化疗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个部位,因此特别适用于已经发生转移或具有潜在扩散风险的肿瘤。化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例如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同步放化疗等,以提高整体疗效。
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
化疗药物种类繁多,根据其作用机制可分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两大类。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是对处于细胞分裂周期中某一特定时相的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的抗癌药物,包括抗代谢药,如5-氟尿嘧啶(5-FU)、甲氨蝶呤,模拟体内正常代谢物的结构,干扰DNA和RNA的合成。植物碱类药物,如紫杉醇、长春新碱,主要通过影响微管蛋白的聚合或解聚过程,干扰细胞分裂。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是对处于细胞分裂周期中任一时相的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的抗癌药物,包括烷化剂,如环磷酰胺,通过与DNA分子发生交联反应,破坏其结构,从而阻止癌细胞复制。铂类配合物,如顺铂、卡铂,通过形成DNA链内或链间交联,阻碍DNA复制和转录。抗生素类药物,如阿霉素、博来霉素,属于天然产物,能嵌入DNA双螺旋结构或直接造成DNA断裂。
这些药物大多作用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尤其是S期(DNA合成期)和M期(有丝分裂期),而癌细胞由于增殖速度快,更容易受到攻击。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特定增殖周期的细胞,其疗效与肿瘤的增殖速度相关。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处于各期(包括休止期)的肿瘤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临床上经常采用联合治疗方式,多种药物共同作用。
化疗的常见副作用及其管理
尽管化疗在杀伤癌细胞方面效果显著,但由于其缺乏特异性,也会对正常快速分裂的细胞,如骨髓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毛囊细胞等造成损伤,从而引发一系列副作用。
1.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表现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在化疗期间要定期监测血常规,对粒细胞减少性发热风险较高患者使用升白针(如G-CSF)提升白细胞。对于血小板减少,可通过输注血小板或使用促血小板生长因子进行治疗;对于贫血(红细胞减少),可输注浓缩红细胞进行纠正。
2.恶心呕吐:是化疗后常见的,可预见和可预防的不良反应,化疗后数小时内出现。对于不同致吐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可以提前使用止吐药(如昂丹司琼、帕洛诺司琼)联合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进行预防;化疗期间饮食清淡,少食多餐。
3.脱发:脱发无法完全预防,难以治疗,多表现为头发、眉毛、睫毛脱落。预防脱发可使用头皮冷却帽减少药物到达毛囊血流的浓度。建议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剪短发或者佩戴假发、头巾等。告知患者为暂时性反应,化疗结束后头发会重新长出。
4.口腔溃疡与黏膜炎:表现为口腔疼痛、溃疡、吞咽困难。管理措施包括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局部涂抹麻醉剂或修复凝胶;避免辛辣、粗糙食物。
5.心脏毒性:化疗是促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管理心脏毒性可以从改变给药方式、改变剂型、控制累积剂量以及使用心脏保护剂等方面入手。
6.周围神经毒性:表现为手脚麻木、感觉异常。建议减少化疗药物剂量、暂停用药或延长化疗间歇。注意手足保暖,补充营养神经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