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艾利   单位:广汉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7
5

一、当心灵感冒遭遇偏见的寒冬

“我不敢告诉任何人我得了抑郁症,我怕他们会觉得我矫情,是个懦夫。”这是一位25岁患者的心声,也是无数抑郁症患者的共同写照。抑郁症并不罕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但比疾病本身更可怕的,是随之而来的病耻感。

病耻感是指个体因患病而感到羞耻、自卑、被歧视等负面情绪体验。在抑郁症患者中,这种感受尤为强烈,它像一个无形的枷锁,不仅阻碍了患者寻求帮助的脚步,还加剧了他们的痛苦,甚至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二、认识抑郁症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或“矫情”,它是一种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典型症状包括:

1、持续的情绪低落

2、对兴趣活动失去乐趣

3、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

4、食欲改变、体重波动

5、注意力下降、决策困难

6、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念头

这些症状持续至少两周,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约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然而,社会对抑郁症的认知仍存在严重不足。调查显示,近70%的人对其了解甚少,导致误解和歧视普遍存在。

三、什么是病耻感?它如何伤害抑郁症患者?

病耻感指的是因患病而产生的羞耻感、自我否定与社会排斥感。它不仅来自外界的偏见,也来自患者自身的内心挣扎。

1. 社会对抑郁症的误解

很多人认为“抑郁症就是想太多”、“软弱、敏感才会得这个病”,甚至有人觉得这是“装出来的”。这种刻板印象使患者害怕被贴上标签,不敢就医,也不敢倾诉。

2. 家庭中的沉默与压力

很多家庭无法接受孩子患抑郁症的事实,反而将其归咎于“不够坚强”、“没经历过挫折”“太敏感”。而这种不理解加重了患者的自责与孤独感。

3. 自我污名化:内心的枷锁

当一个人反复听到“你只是懒”、“你想太多了”“你太脆弱了”“别太矫情了”,他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认为自己真的有问题,从而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

四、病耻感带来的多重危害

1. 延误治疗

许多患者因为害怕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而拒绝就医,导致病情恶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 加重抑郁症状

病耻感会加剧患者的羞耻、无助和绝望情绪,进一步加深抑郁程度。

3. 社交隔离

患者为了避免被议论、嘲笑,往往主动回避社交场合,逐渐变得孤立无援。

4. 提高自杀风险

当患者感到无人理解、无人支持时,可能会选择极端方式来结束痛苦。

五、如何打破病耻感?

1. 提高认知,消除误解

培养正确认知,普及抑郁症知识。

2. 改善医疗环境

加强专业机构建设:提升心理医疗服务的覆盖率和可及性。

优化就诊体验:建立保密、友好、专业的诊疗环境,降低患者就诊顾虑。

推广远程服务:如线上心理咨询、匿名问诊系统,提高便利性和隐私保护。

3. 家庭的理解与支持

学习知识:家庭需要正确认识抑郁症,理解抑郁症患者。

积极沟通:鼓励患者表达情绪,而非批评指责。

适度关注:既不过度干预,也不忽视危险信号。

4. 鼓励患者自助成长

正确认识自身状况:明白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不是软弱的表现。

主动求助:及时联系医生或心理咨询师,配合治疗。

加入支持团体:通过交流获得理解和支持,减少孤独感。

学习心理调节技巧:如正念冥想、认知行为疗法等。

六、让我们一起打破偏见,拥抱理解

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它的误解和偏见。病耻感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它无声地吞噬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

不随意评判他人的情绪状态;

给予身边可能有心理困扰的人更多理解和尊重;

主动传播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

勇敢发声,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

对于抑郁症患者,请记住:你不是孤单一人,你的痛苦值得被听见,你的求救值得被回应。不要因为羞耻而沉默,也不要因为误解而放弃希望。请相信,总有一束光能照亮你前行的路。

愿每一个正在经历黑暗的人,都能被温柔以待;愿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个世界更加包容、更有温度。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