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天气热了,我在工地上干活,给我开点藿香正气水避避暑,得行不?”“医生,我家里办事,人多,天气热,我买点藿香正气水给相帮用用,预防中暑。”小王医生被问得心头一紧。烈日灼灼,热浪滚滚,中暑乃至暍死事件频频发生。你真的知道如何预防处理吗?
中医尤其是温病学派对中暑有独特的理论认识和辨治策略。其核心智慧在于“分清阴阳,辨证论治”。“阴暑”“阳暑”两者成因、症状、治法截然不同,用错方法可能适得其反!下面通过两个场景案例,带您看清关键区别。
场景一:烈日下的建筑工——典型“阳暑”(真中暑)
场景:下午3点,烈日炎炎,空气如火苗一般,仿佛在升腾闪动。老王在露天建筑工地绑扎钢筋近4小时,挥汗如雨,只喝了少量白水。突发状况:老王突然感到剧烈头痛、头晕眼花,随即倒地。工友发现他通体皮肤摸起来滚烫干燥,呼喊不应,呼吸急促,言语难明。
中医辨证分析:成因:长时间烈日暴晒,持续伤津。核心病机:暑热炽盛,津伤液脱,心神失守。关键症状:身体烦热、疼痛无力、面红目赤、皮肤灼热干燥、无汗或汗少、小便短赤灼热。重者神昏气短,手足逆冷,肢体痉挛抽动。
诊断:阳暑。(这是真中暑,情况危急,可有动风、暍死之患!与西医“热射病”“热痉挛”相似!尚需排除其他症状相似的疾病!)
急救与中医处理:
高温作业,未病先防:适当休息,常备西瓜(天然白虎汤)、绿豆汤、荷叶茶、乌梅汤等饮品清暑养津。
即病即治,就地退热:迅速将病患抬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扣。用凉水(非冰水)持续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前胸后背,并用扇子扇风帮助散热。(这是关键!)
补充津液,成药急救:病患有意识且能吞咽,可少量多次喂服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大量灌凉水。备用成药可给予十滴水、紫雪丹、新雪丹等,帮助清热开窍、辟秽健胃。
穴位辅助:大椎、十井穴或十宣穴放血泄热(可能需要有经验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操作)。
紧急送医,持续救治:立即拨打120!热射病致死率高,需专业抢救,予以高级生命支持。
医生解析:“阳暑”是暑热直中,核心治法是清热、益气、生津、开窍。选药宜清凉,十滴水、行军散、飞龙夺命丹等是代表。藿香正气水等辛温燥烈之品此时不适用!
场景二:空调房里的白领——迷惑的“阴暑”
场景:李女士在闷热的户外奔波一上午后,浑身大汗回到办公室。为快速降温,她将空调开到20℃,风口直吹自己,并猛喝了一大杯冰奶茶。突发状况:半小时后,李女士开始寒战、头痛昏沉如裹湿布、全身肌肉酸痛乏力,胸闷、恶心,中午饭一口也吃不下,还跑了几趟厕所拉肚子。她口不渴,也不想喝水。
中医辨证:成因:大汗淋漓、毛孔张开时,外受空调冷风,内伤冰饮阻遏。核心病机:暑湿未清,反被风寒湿邪郁闭于内,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气机阻滞。关键症状:怕冷/寒战、无汗或少汗、头身困重酸痛、胸闷腹胀、恶心呕吐、腹泻、口不渴或喜热饮。体温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
诊断:阴暑。(有暑之名,无暑之实,本质是因暑贪凉受寒之病!尚需排除其他症状相似的疾病!)
处理与中医治疗:
未病先防,缓慢退凉:受暑后宜缓慢退凉,避免过度贪凉,退凉过快,寒温反差过大而致病。
远离寒源,调和寒温:关掉直吹的空调,或移离风口,注意保暖(尤其腹部)。饮食方面,宜清淡、温热易消化(如热汤面、粥),也可喝点热姜糖水或热稀粥,帮助身体微微发汗,驱散表寒。忌过食生冷油腻。
成药治疗:立即服用藿香正气水(或口服液/胶囊/软胶囊)。这是治疗阴暑的首选特效药!它能解表散寒、芳香化湿、理气和中,有效缓解怕冷、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症状。
穴位辅助:按揉内关穴止呕;按揉中脘穴(肚脐上4寸)和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缓解腹胀、调理脾胃(可能需要有经验或经专业培训的人员操作)。
医生解析:“阴暑”是避暑不当所致,核心治法为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系列是核心药物。用清凉解暑之法,如十滴水、冰敷、喝大量凉水/绿豆汤等,则可能会加重寒湿,使病情恶化!
核心总结:辨清“阴阳”,用对方法
暑病,是感受烈日之气所致的病,即是阳暑,其“暑”为病因概念。关键症状:高热、面红、肤烫干燥、口渴喜冷饮、甚至烦躁/昏迷、大汗或无汗,肢冷脉伏。核心治法:速离热源 + 物理降温 + 补液 + 清热开窍 (十滴水/飞龙夺命丹)。急救穴:人中、内关、合谷、十宣。忌用:藿香正气水 (可能助热)、过度冰敷 (易致寒闭)。
有因暑贪凉而于暑天受寒者,即所谓阴暑,其有暑名,而无暑实,其“暑”为时间概念。关键症状:怕冷/寒战、无汗、头身困重酸痛、胸闷、恶心、呕吐、腹泻、口不渴/喜热饮。核心治法:避风寒 + 保暖 + 温中化湿 (藿香正气水首选)。辅助治疗:热姜糖水、按揉内关/中脘/足三里。忌用:十滴水/仁丹 (寒凉伤胃)、冰敷、喝冷饮 (雪上加霜)。
重要提示
1.热射病(严重阳暑)是致命急症!出现高热(>40℃)、昏迷、抽搐,必须立即拨打120,需专业人员抢救;同时在现有条件下争分夺秒物理降温,为后续抢救创造机会!
2.高危人群: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症状不典型,精神萎靡、反应差、乏力、食欲骤减即是警报!必须及时处理并送医。
3.智者未病先防。避暑有度:避开高温时段外出,注意防晒。空调温度26℃左右为宜,避免冷风直吹,汗后勿立即冲凉;饮食得当:多食瓜果蔬菜(冬瓜、西瓜、绿豆),常温或微温饮用解暑饮品(绿豆汤、酸梅汤)。经常进食生冷冰饮者,可适量搭配少许紫苏、姜蒜温中化湿;起居有常:保证睡眠,适当午休,保持心态平和;常备药物:常备十滴水/仁丹和藿香正气水/液/胶囊等药物应急,务必看清适应症。另外,藿香正气水含酒精,司机、服药(如头孢)者可选不含酒精剂型。
4.准确诊断与辨证是救治的关键!有相同症状者,不一定是中暑;即便是暑病,阳暑阴暑,一字之差,治法相反。案例中老王用藿香正气水可能无效甚至有害,李女士用十滴水亦可能会加重病情!自己判断不清时,务必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