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攀  单位:彭州市人民医院 手术室  发布时间:2025-08-19
192

为什么手术台上会忍不住发抖?手术台的紧张反应并非“胆小”,而是身体的本能防御。从生理角度看,当大脑感知到“手术”这个潜在威胁时,交感神经会立刻兴奋,促使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导致肌肉紧张、血管收缩,表现为四肢发抖、手心冒汗。

心理层面的因素更复杂。对麻醉效果的担忧(“会不会中途醒来?”)、对手术风险的恐惧(“万一出意外怎么办?”)、对陌生环境的排斥(冰冷的器械、穿着手术服的医护人员),这些情绪叠加在一起,会让紧张感成倍放大。尤其对于初次手术的患者,这种反应更为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紧张可能带来实际危害:肌肉过度紧绷会增加穿刺难度,血压骤升可能增加术中出血风险,呼吸急促还可能引发缺氧。因此,护士的及时安抚不仅是“心理关怀”,更是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

术前沟通:用“知情权”驱散恐惧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护士的“前置安抚”已经开始。她们会用温和的语气讲解手术流程:“等下会先给您打留置针,麻醉师会在您手上推药,您慢慢会觉得眼皮发沉。手术中我们会监测您的心跳和血压,有任何不舒服可以随时说。”这些信息能帮患者打破“未知恐惧”,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对于情绪特别紧张的患者,护士会主动放慢语速,用生活化的比喻解释专业问题。比如把麻醉比作“睡一场安稳觉”,把监护仪器的声音说成“身体的心跳伴奏”。同时,她们会观察患者的肢体语言——如果患者紧握拳头、眼神躲闪,就会轻轻拍一拍肩膀:“很多人第一次手术都这样,我们会一直在旁边陪着您。”

术中陪伴:用细节传递安全感患者躺上手术台后,护士的安抚会从“语言”转向“行动”。她们会调整手术床的角度,在患者颈部垫上软枕:“这样躺会不会舒服一点?”;用温毛巾擦去患者手心的冷汗,而不是直接用冰冷的消毒液;在进行静脉穿刺时,会提前告知:“接下来会有点疼,像蚂蚁咬一下,我数到3就好。”

当麻醉开始时,护士会站在患者视线可及的地方,保持微笑:“现在药开始起效了,您可以慢慢深呼吸,想一些开心的事。”如果患者发抖得厉害,会用手轻轻按住患者的膝盖(避开手术区域),通过肢体接触传递稳定的力量。这种无声的陪伴,比任何语言都更能让患者感到安心。

对于清醒状态下进行局部麻醉的患者,护士会适时进行“分心引导”:“您平时喜欢听什么歌?我们可以放点轻音乐?”“听说您孩子最近考试得了奖状?能给我讲讲吗?”用轻松的话题转移注意力,让患者暂时忘记“正在手术”这件事。

特殊情况:针对性化解紧张面对不同类型的患者,护士会调整安抚策略。对老年患者,会像家人一样耐心叮嘱:“您有假牙的话,我先帮您取下来放好,术后马上还给您”;对儿童患者,会准备卡通贴纸:“做完手术我们就贴一个奥特曼勋章”;对有过手术创伤经历的患者,会避免提及“上次手术”等敏感词,聚焦于“这次手术的准备更充分”。

如果患者出现剧烈发抖、血压升高,护士会立即告知麻醉师,同时用坚定又温柔的语气安抚:“您现在的反应很正常,我们已经调整了监测参数,您试着跟着我一起吸气、呼气——吸4秒,呼6秒。”通过引导呼吸节奏,帮助患者身体逐渐放松。

安抚的核心: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护士的安抚之所以有效,关键在于让患者意识到:“我不是被动接受手术的‘病人’,而是被关注的‘人’。”一句“您冷不冷?我给您加条毯子”,一个避开手术区域的轻拍,一次及时回应的“我在”,这些细节比华丽的语言更有力量。

事实上,这种人文关怀已经成为现代手术室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让手术过程更顺畅,还能减少患者术后的心理创伤。很多患者回忆起手术经历时,都会记得那个“声音很温柔”“一直陪着我”的护士——正是这些温暖的瞬间,让冰冷的手术台有了温度。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