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9当我们谈论“中风”时,脑海中往往浮现出脑部血管堵塞或破裂的画面。但你是否知道,我们的肠道也会遭遇类似危机,医学上称之为 “肠道缺血性疾病”,形象地被比喻为 “肠道中风”。作为消化内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我接诊过不少因忽视肠道健康而导致严重后果的病例,今天就为大家科普这一威胁肠道健康的 “隐形杀手”。
肠道,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重任,还参与人体免疫调节等重要生理功能。它的正常运作依赖于充足的血液供应。肠道的血管分布就像一张精密的网络,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腹腔干动脉是主要的供血“主干道”,它们分支形成无数细小血管,深入肠道组织,为肠道细胞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一旦这条“生命线”出现问题,肠道就会因缺血而“生病”,这便是“肠道中风”的由来。
“肠道中风”的发生,主要与血管病变、血液高凝状态以及外部压迫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老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肠道血管壁上堆积,如同水管里的水垢,使血管变得狭窄,血流不畅,这是引发“肠道中风”的常见原因。此外,房颤患者心脏跳动不规律,容易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顺着血流进入肠道血管,就会造成堵塞。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腹腔内的肿瘤压迫肠道血管,或是腹部手术、外伤损伤血管,也可能诱发“肠道中风”。
“肠道中风”发作时,症状往往较为隐匿,容易被忽视。早期,患者可能仅出现腹部隐痛、胀满不适、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很容易与普通的肠胃炎混淆。随着病情进展,缺血加重,腹痛会愈发剧烈,呈持续性绞痛,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血便。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治疗,肠道组织因缺血发生坏死,会引发严重的腹膜炎,出现高热、休克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曾有一位 65 岁的患者,因反复腹痛、腹泻半个月就诊,起初被当作普通肠炎治疗,效果不佳。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存在房颤病史,最终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导致的“肠道中风”,由于就诊较晚,部分肠道已经坏死,不得不进行手术切除。
在“肠道中风”的诊断上,医生会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房颤、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至关重要。腹部 CT 血管造影(CTA)是目前诊断“肠道中风”的重要方法,它能清晰地显示肠道血管的形态、是否存在狭窄或堵塞,就像给肠道血管拍了一张高清照片。此外,腹部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也有助于明确诊断。
一旦确诊“肠道中风”,治疗必须争分夺秒。对于早期、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溶栓、抗凝治疗,通过药物溶解血栓、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恢复肠道的血液供应。而对于血栓较大、血管堵塞严重,或已经出现肠道坏死的患者,则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切除坏死的肠道组织,疏通堵塞的血管。术后,患者还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控制基础疾病,定期复查,以降低复发风险。
预防“肠道中风”,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减轻肠道负担;坚持适量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患有房颤、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人群,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控制病情,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肠道中风”虽然凶险,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了解相关知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能有效预防和应对这一疾病。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肠道健康,让我们的肠道远离“中风”威胁,为身体的健康运转保驾护航。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