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全球患者超五亿。通常认为,糖尿病主要特征是血糖异常升高,其实它也会悄然损害视网膜,严重时致视力丧失。医学上,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俗称“糖网”。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眼部并发症认识加深,提出“糖眼”概念,泛指糖尿病引起的所有眼部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等。
一、糖尿病如何伤害眼睛?
糖尿病核心特征是持续性高血糖,对全身微血管有潜在破坏,对眼部血管损害显著。其对视力的影响通过以下机制体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是最普遍的眼部并发症、成年人视力丧失主因之一。早期(非增殖期),高血糖致视网膜微血管受损、血管渗漏,形成微动脉瘤和出血点,患者可能无症状或仅视力轻微模糊。晚期(增殖期),视网膜缺血缺氧刺激异常新生血管生长,这些血管易破裂,引发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最终失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也是影响视力的并发症,血管渗漏液体在黄斑区域积聚导致水肿,引起视物变形、中心视力下降,严重影响阅读和辨识面部特征。白内障在糖尿病患者中出现较早,高血糖使晶状体蛋白质糖化,导致晶状体混浊、视力减退。青光眼是潜在视力威胁,糖尿病患者眼压升高常见,长期高眼压损伤视神经致青光眼,未及时治疗会使视野缩小,最终失明。
二、为什么“糖眼”容易被忽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被形象地比喻为“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在其早期阶段,患者往往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得病情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展。许多患者在视力出现显著减退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匆匆前往医院就诊,然而此时病变可能已经进展到无法逆转的地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警示信号包括视力模糊或波动、飞蚊症(即眼前出现黑点或漂浮物)、夜间视力明显减退、视物变形(如直线看起来弯曲)、以及突发性视力丧失(例如由于玻璃体出血导致的急性视力下降)。然而,遗憾的是,当这些症状出现时,通常意味着病情已经较为严重,治疗难度大大增加。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在病变的早期阶段及时发现异常,从而为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视力。
三、如何预防和治疗“糖眼”?
尽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有致盲风险,但科学疾病管理策略可降低此风险。具体要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血糖控制目标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于7%,血压维持在130/80 mmHg以下,血脂异常可通过饮食或药物纠正。此外,定期眼科检查是预防进展的关键。1型糖尿病确诊后5年内开始检查,每年一次;2型糖尿病确诊后立即检查,每年复查;妊娠糖尿病孕早期检查,每三个月复查。检查项目有:视力测试、眼底照相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压测量。
在医学治疗领域,激光治疗技术广泛用于眼科疾病治疗,通过高能量激光束封闭渗漏血管或破坏异常新生血管,阻止病情恶化。同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注射疗法也有效,能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活性,减少血管渗漏、缓解黄斑水肿、保护视力。对于重症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可清除眼内严重出血或视网膜脱离,恢复视网膜功能。
除医学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对疾病治疗和预防也很重要。首先,戒烟可改善眼部健康,吸烟是多种眼科疾病的危险因素。其次,采用低血糖指数(GI)饮食模式、增加富含抗氧化剂食物摄入,有助于稳定血糖、减少氧化应激对眼部的损害。此外,适度体育活动能增强身体素质、改善血液循环,利于眼部健康。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缓慢隐匿,提高警觉、定期筛查可延缓或阻止视力丧失。要记住,血糖控制是管理的基础,年度眼底检查不可或缺,有症状应立即就医。视力不应在糖尿病侵袭下丧失,从现在起关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保护视觉世界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