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婉蓉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4
5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一类因各种原因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受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强调肾功能保护和病因治疗,而中医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的特点,在慢性肾病的康复与缓解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本文将系统介绍慢性肾病的中医调理方案,帮助患者科学理解并合理利用中医方法促进肾脏健康。

中医对慢性肾病的认识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慢性肾病的发生与肾脏功能的失调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管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肾气亏虚意味着肾脏的动力不足,导致精气无法正常运行和储藏,从而引起身体虚弱、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肾阴不足则表现为肾脏内阴液亏损,水液代谢失衡,出现口干、咽燥和夜间盗汗。脾肾两虚常因脾失健运,导致水湿停聚,脾不能运化水湿,湿气下注至肾,加重肾脏负担。湿热下注则是湿邪与热邪共同作用,导致肾脏气血阻滞、水液代谢紊乱,表现为尿少、浮肿、尿色黄浓等病理状态。

辨证分型:慢性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依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肾气虚型患者常见体力下降、精神疲倦、腰膝酸软,伴随畏寒肢冷、气短自汗等表现,提示肾气不足以推动全身功能。肾阴虚型则表现为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盗汗多梦,这反映肾阴亏损,阴液不足以滋养脏腑。脾肾两虚型患者除肾虚症状外,还伴有食欲减退、腹胀纳差,体重减轻及全身浮肿,说明脾运失健,水湿内停。湿热蕴结型则以小便短赤、尿频尿急为主,尿色黄浓或带浑浊,身体困重,皮肤有时出现湿疹,提示湿热毒邪积聚肾脏。

治疗原则:中医调理慢性肾病强调“扶正祛邪”,即以补益正气、恢复肾脏功能为根本,同时兼顾清除体内湿热、排除病邪。补益肾气主要采取温补肾阳、增强肾的动力;滋养肾阴则注重滋阴清热,防止阴液耗损。针对湿热下注的患者,需要清热利湿,促进水液代谢和排泄,缓解水肿症状。健脾化浊则通过增强脾脏运化功能,防止湿浊积聚,从而减轻肾脏负担。整体治疗旨在调整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自我修复能力,实现肾功能的稳定和改善。

慢性肾病中医调理方案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慢性肾病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相应的方剂,以达到调和阴阳、补益肾气的效果。肾气虚者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配合山药、肉苁蓉等药材,温补肾阳,增强肾脏功能。肾阴虚型患者则常选用知柏地黄汤,通过滋阴降火缓解口干、盗汗等症状。脾肾两虚时,多用参苓白术散合肾气丸,健脾益气同时补肾,改善食欲不振和水肿。湿热型患者则常用龙胆泻肝汤或八正散,清热利湿,促进尿液排出,减轻湿热对肾脏的损害。中药调理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微循环和免疫功能,促进肾脏组织修复。

针灸疗法:针灸治疗慢性肾病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和功能。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直接作用于肾脏;命门穴位于腰部正中,能温补肾阳,增强体力;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能调理脾肾功能,促进水液代谢。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减轻腰酸背痛及疲乏无力。针灸还具有调节神经内分泌的作用,有助于提升肾脏自我修复能力,改善慢性肾病患者的整体状态。

生活调摄:中医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辅助慢性肾病治疗。饮食上建议控制盐分摄入,防止水肿加重,同时适当减少蛋白质摄入,减轻肾脏负担,增加新鲜蔬果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增强身体免疫力。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和,有助于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和促进血液循环。防寒保暖也是关键,尤其是在寒冷季节,防止寒邪侵袭加重病情。规律作息和良好生活习惯对慢性肾病的康复具有积极影响。

结语

慢性肾病的中医调理方案强调辨证施治,通过补益肾气、滋养肾阴、清热利湿、健脾化浊,实现整体阴阳平衡。中药方剂结合针灸疗法,可有效改善肾脏功能,缓解症状,促进机体自我修复。生活调摄在治疗中不可忽视,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良好作息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防止病情恶化。中医调理不仅关注病灶,更注重调节全身机能,辅助现代医学治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应在专业指导下科学应用中医方法,配合综合管理,促进慢性肾病的稳定与康复。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0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
2025-05-30
来源:百色市第二人...
2025-04-01
来源:​广东省河源...
2025-03-28
来源:柳州市中西医...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02
来源:上海市白茅岭...
2025-03-28
来源:广西崇左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