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涛  单位: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5-06-10
724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发后,“群体免疫”一词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科学角度而言,群体免疫并非被动等待疾病蔓延后的自然结果,而是通过主动接种疫苗建立的保护性屏障。截至2023年,我国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超过90%,但关于疫苗接种与群体免疫的关系,公众仍存在诸多疑问。本文将系统解析群体免疫的科学逻辑、社会价值及实现路径,揭开这道“隐形健康防线”的神秘面纱。

群体免疫的科学逻辑

1.何谓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HerdImmunity)的核心在于通过提高人群免疫力,阻断病原体传播链。当足够多的人通过疫苗接种获得保护力时,病毒或细菌便难以找到新的宿主,从而保护无法接种疫苗的脆弱人群(如新生儿、癌症患者)。以麻疹为例,其传染力极强(R0值高达12-18),需95%以上人群接种疫苗才能形成有效屏障;而脊髓灰质炎的R0值约为5-7,接种率需达到80%85%。

2.群体免疫的“双重保护”效应

直接保护:疫苗接种者自身获得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间接保护:减少病原体在人群中的传播,使未接种者接触病毒的概率大幅下降。

这种效应在2021年新冠Delta变异株流行期间得到验证:疫苗接种率高于85%的社区,重症病例发生率仅为低接种率地区的1/6。

群体免疫的社会价值

1.守护脆弱人群的生命线

免疫缺陷患者、器官移植受者等群体因医学禁忌无法接种疫苗,其生存安全完全依赖周围人群的免疫屏障。例如,英国研究发现,当社区流感疫苗接种率超过75%时,老年肺炎住院率下降34%。

2.遏制传染病大流行

人类历史上,通过疫苗接种实现群体免疫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天花:1967年全球启动疫苗接种行动,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灭绝;脊髓灰质炎:全球病例数从1988年的35万例降至2022年的6例,99%的流行区已消除该疾病。

3.减轻医疗系统压力

以季节性流感为例,我国每年因流感导致的超额死亡约8.8万人。研究显示,接种率每提高10%,急诊就诊量可减少5%-15%,这对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群体免疫的三大支柱

1.疫苗研发技术创新

现代疫苗技术正从传统灭活疫苗向更精准的基因工程疫苗发展:

mRNA疫苗:通过合成病毒基因片段激发免疫应答,研发周期短且易于迭代;

重组蛋白疫苗: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病毒蛋白,安全性更高。

我国研发的奥密克戎变异株mRNA疫苗已于2023年进入临床试验,保护效力达78%。

2.公共卫生政策支持

分层接种策略:优先保护医务人员、老年人等高危群体;

接种服务优化:社区流动接种车、夜间接种门诊等便民措施显著提升覆盖率;

科普教育强化:北京市2023年开展的“百场疫苗科普进社区”活动,使居民接种意愿提升21%。

3.公民责任意识觉醒

疫苗接种不仅是个人健康选择,更是社会责任。日本研究显示,当公众对疫苗社会价值的认知度提高1分(满分5分),接种意愿可上升18%。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也明确规定,公民有责任配合免疫规划工作。

回应公众关切:科学释疑

1.疫苗副作用是否被低估

所有疫苗上市前均需完成Ⅲ期临床试验,监测数万人至少6个月的安全性数据。我国建立的“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显示,新冠疫苗严重异常反应发生率仅为0.07/万剂,远低于流感疫苗的0.1/万剂。

2.接种后为何还会感染

疫苗的核心目标是预防重症和死亡。数据显示,完成三针新冠疫苗接种者,重症风险降低90%以上。这与流感疫苗的保护逻辑一致——通过降低疾病严重程度维护社会健康秩序。

3.病毒变异会否让疫苗失效

尽管变异株可能逃逸部分免疫保护,但疫苗接种仍能显著降低病毒复制速度,为研发新疫苗争取时间。例如,针对奥密克戎的二价疫苗可使中和抗体水平提升46倍。

结语:共筑免疫长城的未来

从18世纪牛痘接种战胜天花,到21世纪mRNA技术阻击新冠,人类始终在与传染病的博弈中寻找出路。群体免疫不是一劳永逸的终点,而是需要持续维护的动态防线。每一次疫苗接种,都是在为这条防线增添一块砖瓦;每一份科学认知的提升,都是在加固整个社会的健康基石。让我们以理性与行动,共同书写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新篇章。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