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生活中,扭伤是常见的意外损伤,无论是运动时的不慎崴脚,还是日常不小心的关节挫伤,都可能给我们带来疼痛和不便。面对扭伤,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用冰敷或热敷来缓解,殊不知错误的处理方式不仅无法减轻症状,还可能加重损伤。事实上,扭伤后冰敷和热敷的使用大有讲究,90%的人都曾在这方面出现过错误操作。掌握科学的应急处理方法,才能让受伤部位更快恢复。
扭伤后的身体变化:理解处理的关键
当关节发生扭伤,局部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受伤瞬间,受损部位的血管破裂,血液渗出形成血肿,同时身体启动炎症反应,大量炎性细胞聚集,导致受伤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和功能受限。在这个阶段,若处理不当,会加剧局部出血和肿胀,影响后续恢复。
而冰敷和热敷,正是通过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和炎症反应,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但它们发挥作用的机制不同,适用时机也有严格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扭伤后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
黄金48小时:冰敷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扭伤后的48小时内,属于急性损伤期,此时冰敷是最佳选择。冰敷能够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血液渗出,从而有效控制肿胀程度。同时,低温还能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
正确的冰敷方法是:使用冰袋、冷冻的蔬菜包或毛巾包裹冰块,每次冰敷15-20分钟,间隔1-2小时进行一次。注意:不要让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免造成冻伤。例如,当不小心崴脚后,应立即坐下或躺下,将受伤的脚部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然后进行冰敷。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在这个阶段选择热敷,这是大忌。热敷会使血管扩张,加速血液流动,原本就破裂出血的部位会渗出更多血液,导致肿胀和疼痛加剧。曾有患者在扭伤脚踝后,自行用热毛巾热敷,结果脚踝迅速肿大,疼痛难忍,不得不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48小时之后:热敷助力恢复
当扭伤超过48小时,损伤部位的出血基本停止,此时进入了恢复期,热敷就派上了用场。热敷能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血肿吸收和受损组织的修复。同时,温暖的感觉还能放松肌肉,缓解疼痛和僵硬。
热敷可采用热毛巾、热水袋,温度以40-50℃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比如,在扭伤48小时后,将热毛巾拧干,敷在受伤部位,能明显感觉到舒适和放松。但如果在这个阶段继续冰敷,会使血管持续收缩,不利于血肿吸收和组织修复,延长恢复时间。
其他注意事项:全面促进恢复
除了正确使用冰敷和热敷,扭伤后的其他护理也很重要。受伤后应尽量减少受伤部位的活动,必要时可使用绷带、护具等进行固定,避免二次损伤。
在饮食方面,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
如果扭伤后疼痛、肿胀严重,经过简单处理后没有缓解,或者出现关节畸形、活动受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X线、CT等检查,排除骨折、韧带断裂等严重损伤。
扭伤后的应急处理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科学道理。在急性损伤期选择冰敷,恢复期采用热敷,把握好时机和方法,才能有效缓解症状,加速恢复。下次遇到扭伤时,别再盲目处理,用正确的方式应对,让受伤的身体尽快恢复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