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呼吸科门诊,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抽烟二三十年,近年爬楼越来越喘,晨起刷牙总觉得痰卡在喉咙咳不出,以为是“老慢支”,直到肺功能检查才发现——已经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作为每天接诊30多位吸烟患者的呼吸科医生,必须和各位“老烟枪”聊聊:慢阻肺为何被称为“沉默杀手”?吸烟如何一步步摧毁你的肺?又该如何科学应对?
吸烟如何“养”出慢阻肺
香烟燃烧时释放的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就像持续攻击肺部的“隐形杀手”。尼古丁会刺激气道黏膜引发炎症,焦油则像黏合剂一样沉积在肺泡中,导致肺弹性下降。数据显示,每天抽20支烟、持续10年以上者,肺功能下降速度比不吸烟者快3倍。
从咳嗽到呼吸衰竭的进程只分三步:早期仅表现为晨起干咳、少量白痰,爬两层楼轻微喘气,常被误认为“年纪大了”或“咽炎”。中期咳嗽加重,痰多且黏稠,平地走500米就气喘吁吁,穿袜子、拎重物等日常动作变得困难。晚期静坐时也会呼吸困难,需长期吸氧,甚至引发肺心病、呼吸衰竭。
身体发出的5个预警信号别忽视
1.持续咳嗽超两个月:尤其是清晨或夜间阵咳,痰量增多且颜色变深(如黄绿色),可能是气道感染或慢阻肺加重的表现。
2.活动耐力显著下降:以前能轻松步行1公里,现在走500米就气短;以前能扛米袋爬三楼,现在端水盆上一楼都费劲——这是肺功能下降的典型信号。
3.嘴唇或指甲发紫:当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血液含氧量不足会导致嘴唇、甲床呈青紫色(发绀),提示已进入中重度阶段。
4.反复呼吸道感染:每年感冒超过三次,或每次“感冒”都发展为肺炎、支气管炎,说明气道防御功能已被破坏。
5.桶状胸:部分患者胸廓前后径增大,外观呈“水桶状”,这是肺泡长期充气膨胀的结果。
科学防治:戒烟与规范治疗是关键
1.戒烟: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戒烟三天,尼古丁代谢完毕,咳嗽痰多可能暂时加重,但气道纤毛开始恢复摆动功能;戒烟三个月,活动后气短症状会得到减轻。实用戒烟小贴士:①替代法:想抽烟时嚼口香糖、吃低热量零食;②环境干预:扔掉烟具,避免去吸烟场所;③医疗辅助:严重烟瘾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用伐尼克兰等药物。
2.肺功能检查:早期诊断的“金标准”。40岁以上吸烟人群,无论有无症状,每年应做一次肺功能检查。重点看两项指标:①FEV1/FVC比值:判断是否存在气流受限(慢阻肺核心特征);②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评估肺功能受损程度(如FEV1<80%需警惕)。
3.规范化治疗:别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稳定期管理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缓解急性喘息)、噻托溴铵(长效控制痉挛),可改善呼吸困难;晚期患者需长期低流量吸氧(每天≥15小时),改善缺氧状态。急性加重期,当咳嗽加重、痰液变黄脓、呼吸困难加剧,提示急性加重。此时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通过雾化吸入缓解气道痉挛,必要时采用无创通气辅助呼吸,帮助患者度过危险阶段。
若出现咳嗽加重、痰呈脓性、呼吸困难突然加剧,需立即就医!可能需住院接受抗生素、雾化吸入或无创通气治疗。
日常养护:三个习惯帮肺“减负”
1.呼吸训练:提升肺效率。腹式呼吸动作要点是平躺或坐位,双手放腹部,鼻吸口呼,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缓慢收缩,每天三次,每次10分钟;缩唇呼吸动作要点是鼻吸两秒,口呈吹口哨状呼四秒,延长呼气时间,改善通气。
2.营养支持:给肺“供能”。慢阻肺患者呼吸耗能大,易营养不良,建议:多吃鸡蛋、瘦肉、鱼等优质蛋白(每天至少1.2g/kg体重);多吃菠菜、苹果等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少吃豆类、碳酸饮料,避免腹胀影响呼吸。
3.远离污染:减少额外伤害。雾霾天尽量不出门,必须外出时戴防PM2.5口罩;厨房安装高效抽油烟机,避免油烟吸入;远离粉尘、化学刺激性气体(如装修涂料)。
慢阻肺是可防可控的疾病,但需要“早行动”,40岁以上烟民每年查肺功能,发现异常及时干预;正在吸烟的你,今天戒烟就是对肺最好的保护。戒烟没有“太晚”,只有“更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