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0麻醉是保障儿童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但许多家长对麻醉的安全性、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存在疑虑。本文结合医学指南与临床实践,为家长解答儿童麻醉的核心问题。
麻醉前的关键准备
严格禁食禁饮术前禁食可降低呕吐误吸风险,但需平衡低血糖风险。目前推荐“2-4-6-8”原则:清饮料(如水、糖水)禁饮2小时,母乳4小时,配方奶6小时,固体食物8小时。对于特殊患儿(如糖尿病、胃食管反流),需个体化调整禁食方案。
病史沟通与术前评估:家长需如实告知患儿病史,包括过敏史、近期感冒、哮喘、心脏疾病等。若患儿术前2周内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建议推迟择期手术至症状消失后2-4周,以降低喉痉挛等呼吸系统并发症风险。
心理安抚与环境配合:家长需通过陪伴、游戏等方式缓解患儿焦虑。医院通常允许家长陪同进入手术室直至麻醉诱导完成,但家长需保持冷静,避免自身紧张情绪影响孩子。进入手术室前,医护人员会用温和的语言与患儿互动,通过展示卡通贴纸、播放儿歌等方式营造轻松氛围,进一步减轻孩子的恐惧感。麻醉诱导时,家长的轻抚和轻声鼓励能帮助孩子更快适应,待患儿入睡后,家长需按医护指引有序离开,避免过度停留干扰手术准备。
术后苏醒阶段,医护会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家长在等候区需保持通讯畅通,以便及时获知孩子的苏醒情况。患儿清醒后可能因咽部不适出现哭闹,家长可遵医嘱少量喂服温凉清饮料,同时避免剧烈晃动孩子,防止引起恶心呕吐。整个过程中,家长与医护的默契配合,是保障患儿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重要一环。
麻醉方式的选择
医生会根据患儿年龄、手术类型及健康状况选择最安全的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适用于所有年龄段,通过静脉或吸入药物使患儿进入无意识状态,需气管插管或喉罩保障气道通畅。
椎管内麻醉:适用于下腹部或下肢手术(如疝气修补),通过局部阻滞实现镇痛,患儿可保持清醒。
镇静镇痛:用于简短检查(如核磁共振),患儿处于浅睡眠状态,痛觉消失但保留自主呼吸。
家长最关心的麻醉问题
麻醉是否影响智力?目前研究表明,单次、短时间的全身麻醉不会对儿童智力造成长期影响。美国FDA指出,3岁以上儿童麻醉安全性明确;3岁以下婴幼儿虽存在争议,但尚无证据表明麻醉直接导致智力发育异常。
术后哭闹与苏醒反应:麻醉苏醒期哭闹多由药物残余作用、疼痛或环境陌生引起,可通过安抚、镇痛药物缓解。家长需避免强行制止,防止患儿扯动伤口敷料。
麻醉药物过敏风险:发生率较低,但术前需详细告知过敏史。医生会避免使用促组胺释放药物,并备好抗过敏急救措施。
术后护理要点
观察与监测:患儿术后需在恢复室观察2小时以上,确保生命体征平稳。重点监测呼吸、循环及体温,尤其是婴幼儿易因低体温延迟苏醒。
饮食与活动:完全清醒后可少量饮水,逐渐过渡至流质食物。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防止伤口出血或跌倒。
并发症处理:若出现呕吐,需将患儿头部侧偏并清理口腔;持续发热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
特殊患儿的麻醉管理
困难气道患儿:术前需准备多种插管设备,术中密切监测气道压力。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需术前心功能评估,术中加强循环监测。
早产儿与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需使用保暖设备维持体温。
结语
现代麻醉技术已高度成熟,儿童麻醉的安全性在专业团队操作下得到充分保障。家长需积极配合医生,遵循术前术后指导,共同为患儿筑起安全屏障。若有疑问,应及时与麻醉医生沟通,避免因误解延误治疗。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