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接受透析治疗的过程中,很多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是透析是否“干净”、指标是否“达标”,却常常忽视了另一个关键因素——体重管理。事实上,体重的变化不仅仅反映着饮食和排水的情况,更直接关系到透析的效果、心脏负担、生活质量,甚至生存期。控制体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减肥”问题,而是一门贯穿透析全过程的“必修课”。
透析患者为什么要控制体重
体重对于透析患者而言,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健康指标。特别是在血液透析人群中,每次透析前后体重的变化被称为“体重增量”,这是判断水分控制是否达标的重要依据。
当摄入的水分和钠盐超过了身体的排出能力,就会引起体重明显增加,造成水潴留。对于肾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多余的水分会通过尿液排出,但透析患者由于肾功能衰竭,这部分工作只能依靠透析来完成。短时间内大量去除体内多余水分,会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容易导致低血压、头晕、肌肉痉挛,甚至心律失常。长期超重则会诱发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简而言之,体重增加太快,透析过程就会更“吃力”,患者身体也更“受罪”。
控制“干体重”是基础
“干体重”是透析患者非常核心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患者在无多余体液、血压稳定、无明显水肿情况下的真实体重。每位透析患者都应该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准确测定和动态调整自己的干体重。如果干体重设定过高,容易出现水分去除不足,导致高血压、水肿;设定过低,则容易引起低血压、脱水、头晕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营养状况改变,干体重也应定期评估。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了解自己当前的干体重,在每次透析前后认真记录体重变化,做到“心中有数”。
饮食中的“隐形陷阱”:水与盐
很多患者在控制饮水方面非常努力,甚至一天只敢喝一小杯水,但体重还是在不断上升。这时候,问题往往不在水,而在“盐”。钠具有很强的“保水”作用。当体内钠摄入过多时,水分会随之潴留在体内,即便喝水不多,也可能出现体重迅速上升的现象。因此,“限水”的同时必须“限盐”。透析患者每日钠盐摄入应控制在5克以下,避免腌制食品、加工食品、快餐和咸味零食等高钠食品;烹饪时尽量使用天然香料代替食盐调味;用清水反复浸泡豆腐、榨菜等含盐较高的食品,以降低钠含量。饮水方面,应结合自身排尿量、透析频次等因素综合评估。通常建议每日饮水量为“昨日尿量+500毫升”。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字,仍需个体化指导。
控制体重,不等于减肥
一些透析患者体重明显超标,甚至伴有肥胖,于是陷入了“节食减肥”的误区。然而,对于透析患者而言,控制体重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节食或快速减重。
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良、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是透析患者的大忌。研究表明,透析人群中营养不良是重要的死亡风险因素之一,尤其是在高龄患者中更为显著。因此,透析患者应在营养师指导下,合理安排饮食结构,确保足够的优质蛋白摄入(如鱼、瘦肉、蛋类),同时控制总热量和脂肪摄入,做到营养均衡、不过量、不缺乏。对于存在肥胖的患者,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运动、调整饮食结构来实现体脂率下降、维持或轻度减少体重。但整个过程要稳妥、渐进,切忌追求“速成”。
控制体重是一种“主动治疗”
很多透析患者在治疗中处于“被动配合”状态,认为医生说怎么做就照做,自己无需多操心。但事实上,体重管理是少数几个患者可以自己主动掌控并对疗效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一个体重控制良好的透析患者,不仅透析过程更平稳、心血管风险更低,而且往往生活质量更好、情绪更稳定。反之,如果体重忽上忽下、干体重混乱、水分控制失衡,整个治疗过程会频繁出现问题,严重影响预后。因此,把控制体重当作“任务”来看待,不如把它视为一种“主动治疗”的方式,是患者对自身健康负责的重要表现。
控制体重,对于透析患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一门贯穿始终、必须坚持的“必修课”。它既需要科学的知识做支撑,也需要日常的自律和家庭的配合。只有真正理解体重变化背后的医学意义,才能做到不被数字困扰,而是用数字指导健康。让我们一起认真上好这门课,让每一位透析患者都能活得更轻松、更安心、更有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