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或换季时,婴幼儿腹泻高发。世界卫生组织定义:24 小时大便≥3 次且性状异常(稀水便、脓血便等)为腹泻。但母乳喂养儿的 “糊状便”、婴幼儿偶尔松散便属正常。
家长要观察大便次数和性状,腹泻时及时补水,避免脱水。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餐具消毒。若腹泻加重伴呕吐、发热、精神差,需及时就医。科学护理,守护宝宝肠道健康。
一、识别腹泻:这些信号要警惕
(一)判断标准
次数异常:较平时明显增多(≥3次/天)。
性状改变:稀水便、蛋花汤样便、黏液脓血便。
例外情况:母乳喂养儿的“糊状便”、婴幼儿偶尔未成形便,不属于腹泻。
(二)严重程度识别
轻度脱水:口干、尿量减少、哭时泪少、囟门稍凹陷。
重度脱水:眼窝/囟门明显凹陷、皮肤弹性差、无尿超6小时、精神萎靡,需立即就医。
二、腹泻为何偏爱宝宝?
(一)生理因素
消化功能弱:消化酶分泌少、胃酸杀菌能力不足,难以适应食物变化(如辅食添加过快)。
免疫防线薄弱:肠道菌群未稳定,血清免疫球蛋白(如IgA)水平低,易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大肠杆菌等。
(二)两大类型
感染性腹泻:由病毒(秋冬季高发)或细菌(夏季多见)引起,常伴发热、呕吐。
非感染性腹泻:喂养不当(过量、过早辅食)、牛奶蛋白过敏、腹部受凉、乳糖不耐受等所致,一般无发热。
三、科学应对:补液与饮食是关键
(一)第一时间补液
首选口服补液盐(ORSⅢ):按说明书冲调,少量多次喂服,直至腹泻停止;呕吐时可暂停片刻再喂。
立即就医信号:
粪便带血或大量黏液、持续发热超48小时;
6-12小时无尿、严重腹痛或拒绝进食;
新生儿每日腹泻超8次。
(二)分龄饮食调整
未添辅食的婴儿:继续母乳喂养,增加哺乳次数;配方奶喂养者每3小时喂一次,无需稀释。
已添辅食的婴幼儿:暂停新辅食,选择米粉、粥、软面条等易消化食物,可少量添加苹果泥。
较大幼儿:若乳糖不耐受,暂时更换无乳糖奶粉;避免高糖饮料(如果汁)、油炸食品。
(三)家庭护理细节
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涂抹氧化锌护臀膏,保持干燥防“红臀”。
病情记录:记录大便次数、性状、尿量及体温,就医时提供参考。
四、预防有道:构筑肠道防护网
(一)把好“病从口入”关
手卫生:培养宝宝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家长处理粪便后需用肥皂彻底清洁双手。
饮食管控:
拒绝生食(如刺身、未消毒鲜奶)、街边小吃及过量冷饮;
辅食添加遵循“单一品种、少量递增”原则,每1-2周引入一种新食物。
(二)严格消毒与环境管理
物品消毒:奶瓶、餐具每日煮沸或紫外线消毒;玩具、衣物定期清洗晾晒。
冰箱管理:剩菜存放不超过24小时,加热需彻底,避免细菌滋生。
(三)疫苗防护:轮状病毒疫苗
轮状病毒是秋冬季腹泻主因,建议2月龄至3岁婴幼儿每年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及重症发生率。
五、避开误区:这些错误别再犯
1. 误区一:腹泻时禁食
正确做法:继续喂养易消化食物(如米糊、软面条),仅严重呕吐时暂禁食4-6小时(不禁水)。
2. 误区二:滥用蒙脱石散
正确做法:仅适用于急性感染性水样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如消化不良)无需使用。
3. 误区三:自行用抗生素
正确做法:仅细菌感染(如脓血便、高热)需遵医嘱,病毒性腹泻无需使用。
4. 误区四:补液盐随意稀释或加糖
正确做法:严格按比例冲调,加糖可能加重腹泻,稀释过淡影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