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婷  单位: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2
415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指根据人体髋关节结构和功能,将人工材料制成髋关节假体,通过手术植入体内,达到治疗、改善患病髋关节症状和功能的一种手术。而术后疼痛是患者面临的首要挑战。科学管理术后疼痛不仅能提升康复体验,还能降低血栓、感染等并发症风险。

疼痛评估:精准识别疼痛特征

术后疼痛评估是护理干预的基础。患者及家属需掌握疼痛量化工具,如0~10分数字评分法(0为无痛,10为剧痛),每日固定时段记录疼痛强度、持续时间及诱发因素。例如,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常因翻身、咳嗽或下肢活动诱发疼痛,需记录疼痛发作与体位变化的关系。

护理观察要点包括:

疼痛性质:区分刺痛(可能提示神经损伤)、钝痛(常见于肌肉痉挛)或搏动性疼痛(与炎症相关);

伴随症状:如伤口红肿、渗液、发热等感染迹象;

功能受限:能否独立完成床上翻身、坐起及下肢屈伸动作。

对于老年或认知障碍患者,可通过观察面部表情(如皱眉、咬牙)、睡眠质量及日常活动参与度间接评估疼痛。

药物护理

术后疼痛治疗需遵循“多模式镇痛”原则,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以减少单一用药剂量及副作用。

1.基础镇痛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性疼痛。需注意胃肠道副作用,建议餐后服用。

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轻中度疼痛,与NSAIDs联用可增强镇痛效果,且无胃肠道刺激风险。

2.强效镇痛药物

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注射液,用于中重度疼痛。需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警惕呼吸抑制、便秘等副作用。

患者自控镇痛泵(PCA):通过静脉或硬膜外导管持续给药,患者可根据疼痛程度自行按压给药键。护理中需监测给药频率及总量,避免药物过量。

用药护理要点:

口服药需确保患者完全吞咽,避免呛咳;

肌注后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硬结、出血;

静脉给药时定期更换输液部位,预防静脉炎;

记录用药后疼痛缓解时间及持续时间,为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非药物干预:多维度缓解疼痛

1.物理疗法

冷敷:术后48小时内使用冰袋冷敷髋关节,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可减轻肿胀及炎症反应。

超声波治疗:通过机械振动促进组织修复,适用于慢性疼痛期。

2.体位与活动管理

正确卧姿:平卧时在双腿间放置软枕,保持患肢外展15°~30°,避免髋关节内收内旋;侧卧时需在两腿间及背部垫软枕,保持躯干中立位。

翻身技巧:双手环抱患侧膝关节,向健侧翻身时避免扭曲髋关节。

早期活动:术后早期可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术后3天在助行器辅助下逐步增加步行距离。

3.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每日消毒换药,观察敷料有无渗血、渗液;

避免伤口受压,如使用弹力绷带固定伤口时需松紧适宜;

咳嗽或打喷嚏时双手按压伤口,减少张力性疼痛。

心理支持:破解疼痛认知误区

术后疼痛常引发焦虑、抑郁情绪,形成“疼痛~紧张~疼痛加重”的恶性循环。护理中需:

健康教育:解释疼痛是术后正常反应,随着组织修复会逐渐减轻;

认知行为疗法:纠正“忍痛有利康复”的错误观念,鼓励患者主动报告疼痛;

放松训练:指导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从面部到下肢逐步放松)或冥想练习;

康复训练:功能恢复与疼痛控制并重

系统化康复训练可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从而减少疼痛复发风险。护理中需:

分期训练:

术后1~3天: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术后4~7天:直腿抬高训练(高度不超过30cm)、髋关节屈伸(角度<90°);

术后2周:抗阻训练(如弹力带外展)、步态训练。

疼痛阈值管理:训练中以“轻微疼痛可耐受”为度,避免过度拉伸引发炎症反应;

疼痛日记:记录训练后疼痛变化,及时调整训练强度。

并发症预警:及时干预异常疼痛

疼痛评分突然升高(如从3分增至7分);

疼痛性质改变(如从钝痛转为刺痛);

伴随发热、伤口红肿渗液等感染征象;

下肢肿胀、皮温升高提示深静脉血栓形成。

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管理需贯穿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康复全周期。通过精准评估、药物与非药物干预结合、心理支持及系统康复训练,多数患者可在2~4周内恢复日常行走。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