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桃夹综合征,其名称来源于患者体内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所形成的夹角,如同胡桃夹子一般紧紧夹住了穿行其间的左肾静脉,当这个夹角由于某些原因而变小,左肾静脉便会受到压迫,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目前,胡桃夹综合征的发病年龄跨度较大,从儿童到青少年,乃至中老年人均有可能发病,但体型瘦长者居多,其临床表现有血尿、蛋白尿、左侧腰部疼痛等,这些症状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也给其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胡桃夹首选超声检查
针对疑似胡桃夹综合征(NCS)患者的诊断流程中,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及磁共振成像(MRI)均被视为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当这些非侵入性方法无法明确病情时,医疗团队可能会考虑采取更为深入的评估措施,包括左肾静脉的血管造影技术以及压力梯度测量等具有一定侵入性的检查方法,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能够实时成像并显示肾脏及其周围结构的情况,包括左肾静脉的受压情况、血流变化以及是否存在异常肿块、积水等,在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中,超声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左肾静脉是否被夹在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并评估其受压程度。当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患者平卧位时,其左肾静脉靠近肾门最宽处的内径与肠系膜和腹主动脉夹角处内径的比值大于3.0,或在患者站立位15分钟后该比值大于5.2,可作为诊断胡桃夹综合征的参考依据,同时,彩色多普勒超声还可以显示受压部位血流速度增快,有助于判断受压程度。
CT检查。CT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以及左肾静脉的解剖关系,特别是左肾静脉在受压部位的形态变化,前型胡桃夹综合征的CT表现包括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间的左肾静脉狭窄、左肾静脉直径比值增大、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以及“鸟嘴样”改变等。这些特征性表现在CT图像上清晰可见,有助于确诊胡桃夹综合征,而且CT检查还能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肾损害的潜在疾病,如肿瘤、结石等,然而,CT检查存在一定的辐射风险,且费用相对较高,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权衡利弊。
磁共振血管成像(MRI)。MRA利用磁共振的流空效应对血管进行检查,无需注射造影剂即可获得高分辨率的血管图像,在检查时,MRA能够清晰地显示左肾静脉的走行、形态和受压情况,通过MRA检查,可以观察到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变化,以及受压部位静脉管腔的狭窄程度。MRA还能评估肾脏的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MRA检查时间较长,费用昂贵,且受血流影响易产生伪影,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肾静脉造影。肾静脉造影是一种有创检查方法,通过向肾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实时观察造影剂在肾静脉内的流动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病变,由于其创伤性和并发症风险较高,通常不作为胡桃夹综合征的首选诊断方法,仅在超声检查和CT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或需要进一步评估肾静脉受压情况时,才考虑进行肾静脉造影。
二、注意事项
检查前空腹。为确保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腹部血管解剖情况,患者需在检查前至少空腹8小时,对于3岁以上的小儿,禁食时间应超过6小时,空腹状态下,肠道内的残留物和气体会减少,从而避免干扰超声图像,提高诊断准确性。
憋尿。在进行胡桃夹超声检查时,患者还需憋尿,这主要是为了充盈膀胱,使超声图像更加清晰,便于医生观察和分析;同时,诊断胡桃夹综合征也需要结合尿常规检查,以观察是否存在血尿、蛋白尿。
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对于确诊的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应根据病情轻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减轻症状、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