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孕是一个精妙的生理过程,但部分女性在妊娠后反复流产,这种情况称为习惯性流产(复发性流产)。它不仅影响生育能力,还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冲击。科学认识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助于提高妊娠成功率。
何为习惯性流产?
习惯性流产指连续发生三次或以上的自然流产,通常在妊娠不足20周或胎儿体重低于500克时发生。部分专家建议两次流产后即开始评估,以便尽早干预,提高成功率。
习惯性流产的主要病因
造成习惯性流产的原因复杂多样,通常涉及遗传、解剖、免疫、内分泌及感染等多个方面。
1.遗传因素
约50%以上的早期流产与胚胎染色体异常相关。特别是在夫妻一方携带染色体平衡易位或其他结构异常时,胚胎可能因染色体异常而无法继续发育,导致流产。此外,母体的基因突变,如凝血因子基因突变(F5 Leiden、F2基因突变),可能增加胎盘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影响妊娠。
2.子宫解剖异常
子宫是胎儿生长发育的“温床”,任何影响子宫正常结构的因素均可能导致流产。子宫纵隔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子宫畸形,因宫腔受限,容易引起胎盘种植异常,增加流产风险。宫腔粘连、子宫肌瘤、宫颈机能不全等因素亦可影响妊娠维持。
3.内分泌失调
妊娠的维持依赖于多种激素的协调作用,其中孕激素至关重要。黄体功能不足会导致孕激素分泌不足,从而影响胚胎着床和早期发育。甲状腺功能异常、高泌乳素血症及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均可能干扰内分泌环境,增加流产风险。
4.免疫因素
母体的免疫系统需要调节自身状态,以识别并“容忍”胎儿这一半异体的存在。如果免疫调节失衡,例如抗磷脂综合征(APS),体内产生异常的抗体(如抗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会导致胎盘血栓形成,进而引起胎盘功能障碍,增加流产可能性。
5.感染因素
某些感染可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流产,例如弓形虫、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此外,细菌性阴道病被认为可能增加妊娠早期的流产风险,因为阴道菌群失衡会影响胎盘健康。
诊断与评估
医生通常通过以下检查寻找病因:
遗传学检测:夫妻染色体分析、胚胎遗传学筛查。
超声检查:评估子宫形态,必要时行宫腔镜检查。
内分泌检测:监测甲状腺功能、性激素水平。
免疫学检查:抗磷脂抗体、NK细胞活性检测。
感染筛查:排查可能影响妊娠的病原体。
预防与治疗
1.遗传因素
染色体异常者可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筛选健康胚胎。
2.子宫异常
子宫纵隔、宫腔粘连可通过宫腔镜矫正,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可行宫颈环扎术。
3.内分泌调整
黄体功能不足可补充黄体酮,甲状腺功能异常可用左旋甲状腺素调整。
4.免疫治疗
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可使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抗凝治疗。
5.感染控制
针对病原体感染,需在妊娠前进行针对性治疗,并优化阴道菌群环境。
结语
习惯性流产的发生涉及多种因素,科学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是关键。反复流产的女性应尽早就医,接受专业评估,并调整生活方式,提高妊娠成功率。医学进步正在帮助更多女性迎来健康的新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