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利  单位:宁远仁爱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2
12

“刚做完碎石手术,怎么又长结石了?”这是泌尿系结石患者常见疑问。数据显示,其复发率极高,5年内复发率达50%,10年内高达70%。很多人把结石当“小病”,碎石后不管不顾,却不知反复生长的结石可能损伤肾功能,甚至致尿毒症。要摆脱“碎石-复发-再碎石”恶性循环,关键是找到病因精准防治。

结石成分,是病因的“第一线索”

每颗结石都是“病因记录仪”,成分分析可锁定大半元凶。草酸钙结石占泌尿系结石的70%~80%,与高草酸饮食(如菠菜等)或肠道吸收异常有关;尿酸结石常见于痛风患者或高嘌呤饮食人群,尿液pH值偏酸性是诱因;磷酸镁铵结石多由尿路感染引发;胱氨酸结石由罕见遗传性疾病导致,是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尿液中胱氨酸浓度过高而形成的。

碎石或手术后,一定要将取出的结石送成分分析。比如发现是草酸钙结石,就需减少草酸摄入并增加饮水量;若是尿酸结石,除了低嘌呤饮食,还需服用碱化尿液的药物,从源头减少结石形成的“原料”。

尿液检查,揪出“隐形异常”

尿液是结石形成的“土壤”,24小时尿液检测能发现很多“隐形问题”。尿量不足(每日<1.5升)是最常见的诱因,浓缩的尿液中矿物质易沉淀结晶;尿钙、尿草酸、尿酸升高,会增加相应结石的风险;尿枸橼酸过低则失去“溶石”能力,因为枸橼酸能与钙结合,阻止其形成结晶。

检查前需正常饮食,准确收集24小时内的所有尿液,避免遗漏或混入杂质。医生会根据结果制定个性化方案:尿量不足者需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相当于4~6瓶矿泉水);高尿钙患者要减少钠盐摄入(每日<5克);低枸橼酸尿者可补充枸橼酸钾制剂。

身体异常,是结石的“助推器”

很多全身疾病会“催生”结石。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血钙升高、尿钙增加,易形成含钙结石;糖尿病患者因尿液酸碱度改变、尿路感染风险高,结石复发率是常人的2倍;肥胖人群因代谢紊乱,尿液中草酸、尿酸排泄增加,且常伴有尿量不足,成为结石的“高危人群”。

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需排查这些潜在疾病:抽血检查甲状旁腺激素、血钙、血尿酸、血糖;做肾脏超声评估有无肾积水或解剖异常。比如发现甲状旁腺腺瘤,手术切除后结石复发率可下降80%,比单纯碎石更能解决根本问题。

生活习惯,藏着“结石密码”

不良生活习惯是结石复发“催化剂”。久坐使尿液停留久,结晶易沉积;长期熬夜打乱代谢,影响肾脏排泄;饮酒过量致尿量减少、尿酸升高;常喝浓茶和碳酸饮料会增加草酸或钙摄入。

改善习惯从“喝水”开始,定时饮水,别等口渴,晨起和睡前各喝200毫升,白天每小时喝100-150毫升,以白开水、淡茶水为宜,少用饮料代替。饮食遵循“个体化原则”:草酸钙结石患者少吃高草酸食物,尿酸结石患者远离动物内脏、海鲜和酒精,感染性结石患者积极控制尿路感染。

解剖异常,需“手术矫正”

有些患者结石是“天生麻烦”,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致尿液排出不畅,如同河流转弯处易淤积泥沙,输尿管囊肿、马蹄肾等畸形造成尿液潴留,为结石生长提供“温床”。这类患者若只碎石不矫正解剖异常,结石复发率近100%。通过泌尿系CT或静脉肾盂造影可清晰显示解剖问题,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手术矫正,如肾盂输尿管成形术、输尿管支架置入等,恢复尿液通畅后可显著降低结石复发率,这就是反复结石患者须做详细影像学检查的原因。

复发后的“补救检查”

若结石复发,需在3个月内完成“病因筛查套餐”:结石成分分析、24小时尿液检测、泌尿系CT、血钙/血尿酸/甲状旁腺激素检测。比如首次结石是草酸钙,复发后却发现尿酸结石,可能提示痛风控制不佳或用药不当,需调整治疗方案。

儿童和青少年患泌尿系结石更要重视病因检查,排除遗传性疾病(如胱氨酸尿症)或代谢异常(如肾小管酸中毒),这些疾病若不及时干预,不仅结石反复生长,还会影响生长发育。

防治泌尿系结石,不能只关注“石头”,要追查病因。每次复发都是身体“预警信号”。通过科学检查找到病因,针对性调整饮食、用药或矫正解剖异常,才能摆脱结石困扰,保护肾脏功能。毕竟,一次彻底的病因检查比反复碎石划算。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