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禾  单位:达州市达川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31
979

外科手术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术中术后感染仍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恢复速度与生命安全。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如何科学有效地降低手术感染风险,成为医务人员高度关注的问题。无菌操作规范、环境管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等,都是当前临床感染防控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从多个角度介绍降低外科手术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帮助公众了解科学防控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治疗环境。

手术感染从何而来:主要风险源简析

在外科手术中,感染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外在和内在因素密切相关。首先是手术器械和设备的污染问题。如果手术刀、缝合针、手术巾、手术台等器械未能彻底消毒,极易成为细菌传播的载体。尤其是在手术过程中反复使用某些器具时,若清洗和高温灭菌不到位,细菌就可能通过切口进入患者体内。术中空气质量差、手术室通风不良或洁净度不达标,也会加大空气中悬浮病原体落入创口的风险,诱发感染。

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也是一大隐患。包括术前洗手不彻底、穿戴无菌衣物步骤不严谨,甚至术中出现非无菌接触等,都可能打破无菌屏障。特别是在多台手术交替进行时,医护人员疲劳或流程疏忽更容易发生“破口”。手术团队之间缺乏配合、传递器械时未保持清洁流程,也会使污染风险大大增加。很多时候,感染并非来自明显错误,而是源于对无菌细节的忽视和操作习惯的松懈。

患者自身情况也影响感染风险。患有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其身体抵抗力较弱,术后恢复慢,容易给细菌以可乘之机。一些急诊手术或伤口较大的手术,手术时间延长、失血较多,也会导致创口暴露时间增加,增加感染机会。术前未充分评估患者健康状态或术后护理不到位,同样会引发伤口红肿、化脓等感染表现。因此,降低感染风险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责任,也需要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全流程中,对患者进行科学评估与精准干预。

科学防控措施全解析:为手术筑起“安全防线”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是控制感染的首要措施。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必须按照规定进行规范洗手,使用含消毒剂的清洁液反复搓洗,确保手部彻底去污。进入手术室前,应穿戴经过高温灭菌处理的无菌手术衣、手套和口罩,杜绝裸露部位与手术区域接触。术中要避免重复触碰污染区域,如有更换器械、调整设备,应重新更换手套。手术区域皮肤应使用碘伏、酒精等有效消毒剂进行清洁处理,并保持干燥状态后方可切开皮肤。这些步骤虽然繁琐,却是隔离病原体、预防感染的基本防线。

营造洁净的手术环境同样至关重要。手术室应设置空气净化系统,通过高效过滤器不断循环空气,保持室内低菌水平。定期进行紫外线杀菌、地面和墙壁擦洗、器械柜消毒,防止灰尘与微生物堆积。在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员走动、避免不必要的出入,以降低外部病原体进入的概率。所有使用过的器械必须严格按照“清洗—消毒—灭菌—储存”的流程进行处理,手术台布和相关敷料也需一次性使用或经过高温灭菌后方可复用。环境管理的细节把控是防控感染的重要环节,任何环节松懈都可能留下隐患。

患者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也起着关键作用。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糖、低蛋白血症,并指导患者洗澡、清洁切口区域。术后则要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是否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早期信号,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此外,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控制感染的有效手段之一。并非所有手术都需使用抗菌药物,医生需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制定用药方案,避免滥用抗生素引发耐药菌。

结语

外科手术虽为治病救人的重要手段,但感染风险始终不容忽视。通过严守无菌操作规范、优化手术环境管理、加强术前术后护理以及科学使用抗菌药物,能够有效筑起防止感染的“安全防线”。防控措施不在于复杂,而在于细致落实每一环节。医护人员的规范操作与患者的积极配合,共同构成手术安全的保障。只有持续重视和完善感染预防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