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1一、儿童斜颈知多少
儿童斜颈,俗称歪脖儿,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据统计,儿童斜颈发病率可达1.9%。此病是由于一侧颈部胸锁乳突肌缩短或发生纤维性挛缩所致,孩子平时可出现转头活动受限,头部向患侧倾斜、下巴转向健侧的异常姿势。
二、儿童斜颈危害大
1.对头面五官的影响 斜颈引起的两侧胸锁乳突肌肌张力不对称,可诱发两侧颈丛神经发育不平衡,导致面部骨骼及五官发育不对称,造成“大小脸”、“大小眼”;下颌骨发育不对称,可出现牙齿咬合不正,甚至颞颌关节紊乱。
2.对体形发育的影响 长期的头颈歪斜,会使颈肩部肌肉力量发展不均衡,患侧斜方肌、斜角肌、肩胛提肌等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形成高低肩;长期的姿势代偿会影响脊柱的正常发育,严重者可引发脊柱侧弯。
3.影响视听觉注意力 为了维持头颈肩平衡,身体会不自觉调整姿势,难以静止而分散注意力;斜颈可能导致孩子双眼和双耳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同时,头部倾斜可导致内耳平衡失调、前庭功能紊乱,进而干扰孩子正常的注意力。
4.影响外观及心理健康 斜颈引起的五官不对称、头颈姿势异常会使孩子对自己的形象感到不满和焦虑,进而产生自卑心理,有可能影响正常社交活动。
三、儿童斜颈分类型
1.肌性斜颈:此种最常见,多在出生后2~4周表现出来,因胎儿期宫内压迫、产伤、肌肉发育不良等原因致使单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挛缩,或形成质硬包块,或触及一侧肌肉紧张,牵拉头部向患侧倾斜,可行B超检查确诊。
2.骨性斜颈:由寰枢椎发育畸形、寰枢关节半脱位,或婴幼儿期头部磕碰伤引起的寰椎前韧带或翼状韧带损伤所致,此种可行X线检查确诊。
3.姿势性斜颈:与固定的抱姿、哺乳姿势、睡眠姿势等有关,肌肉无实质性病变,但有习惯性偏头的表现。
4.眼源性斜颈:多伴有眼部异常,当孩子存在斜视问题时,为维持视力功能,会采取异常头位以减轻复视等视觉干扰,长期如此便会形成斜颈。
5.神经性斜颈:也称痉挛性斜颈,是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引起的颈部肌肉运动障碍性疾病。通常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如肢体运动障碍、智力发育迟缓等。
四、儿童斜颈有对策
早期发现和治疗斜颈对于预后至关重要。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斜颈,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肌性斜颈的患儿 对于1岁以内的患儿,90%的肌性斜颈患儿可通过保守治疗恢复。包括①手法按摩:在出生2周后,即可进行,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用拇指螺纹面或食指、中指螺纹面轻推揉胸锁乳突肌5~6分钟,以缓解肌肉紧张、消除挛缩肿块;医者可一手扶住患儿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以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幅度由小渐大,在生理范围内反复进行5~10次。②局部理疗:如热敷、超声波、红外线等理疗方法,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肿块吸收,缓解肌肉痉挛。③姿势矫正:调整孩子日常的睡姿、抱姿,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侧臂抱持孩子,日常喂奶、玩耍时,引导孩子头部摆正,睡觉时在孩子挛缩侧垫上毛巾或软垫。④主动训练:诱导孩子进行眼手协调性的功能训练,多鼓励孩子进行肢体对称性的活动,如拍手、双手合十、诱导孩子各个方向转头等。对于1岁以上经保守治疗无效、肌肉严重纤维化,面部明显不对称的患儿,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骨性斜颈的患儿 对于一些轻度的骨性斜颈患儿,也可以通过上述保守治疗得到缓解,或佩戴矫形器以维持头部和颈部的正确姿势,促进颈部肌肉的均匀发育。矫形器的应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定期检查佩戴效果。对于严重的骨性斜颈患儿,则可能需要通过外科手术纠正畸形。
神经性斜颈的患儿 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静类药物,缓解肌肉痉挛,帮助矫正斜颈。但药物治疗仅作为辅助手段,需严格遵从医嘱。
其他斜颈患儿 其他因素引起的斜颈患儿,应明确病因,对因治疗。
五、斜颈预防需重视
妈妈在孕期应保持正确的坐、卧、站姿势,尽量避免外伤或腹部受到挤压;定期产检,如有胎位不正,应及时纠正。
在婴儿期(0~1岁),避免孩子长时间的固定睡觉姿势,避免总是用同一侧的手臂抱孩子,应交替在两侧哺乳,平时多让孩子进行俯卧活动,每天至少3次,以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和颈椎稳定性;在幼儿期(1~3岁),培养孩子的正确用眼习惯,远离电子产品,经常进行室外活动及远眺,减少斜视的发生。
学龄期,这一阶段,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家长应多留意孩子,尽量避免头颈部磕碰外伤;学习姿势上,调整桌椅高度和身高相匹配;家长应控制孩子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每天不超过1小时;鼓励孩子参与有利于颈部的活动,如游泳、课间操等。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