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勇  单位: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  发布时间:2025-09-05
15

“明明没喝多少水,却总想跑厕所,有时刚上完又有尿意,甚至憋不住漏尿……”有这些困扰的人,可能是患上了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数据显示,我国OAB患病率约6%,中老年女性和男性前列腺术后人群更易高发。很多患者确诊后只依赖药物,却忽略了生活习惯的调整——其实做好3个日常习惯,能有效减轻尿频、尿急等症状,辅助改善病情。

首先要明确: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核心问题是“膀胱肌肉不稳定收缩”,而非膀胱容量变小或尿路感染。它的诊断主要靠症状判断,比如每周出现≥3次尿急,伴或不伴急迫性尿失禁,且排除糖尿病、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等其他疾病,即可确诊。治疗上,药物(如托特罗定、索利那新)能缓解肌肉过度收缩,但长期效果离不开生活习惯的配合,两者结合才能更好控制症状。

科学“饮水管理”:别少喝也别猛喝,掌握2个关键点

很多OAB患者因怕尿频而刻意少喝水,结果尿液浓缩刺激膀胱黏膜,反而加重尿急;也有人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膀胱短时间内充盈,引发肌肉痉挛。正确的饮水方式要遵循“均匀、适量”原则——

控制总量: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约7~8杯),避免低于1000毫升或超过2500毫升。夏季出汗多可适当增加,冬季则略减,以尿液呈淡黄色为宜。

分次饮用:将每日饮水量平均分配到全天,每次喝150~200毫升(约半杯),间隔1~2小时喝一次。避免睡前1~2小时大量饮水(可喝50毫升以内润口),减少夜间起夜;也不要在运动前、外出前猛喝水,防止中途频繁想上厕所。

注意避开“膀胱刺激物”:咖啡、浓茶、酒精、碳酸饮料、辛辣食物会刺激膀胱肌肉,加重收缩,建议尽量少碰或不碰。

练“膀胱训练”:帮膀胱“扩容”,减少排尿次数

膀胱就像“肌肉袋”,通过训练能增强其储存尿液的能力,延长排尿间隔。具体做法分3步,需坚持4~8周才会见效——

记录排尿日记:先连续3天记录每次排尿时间、尿量、是否有尿急感(按1~5分评分,5分为无法忍受),找到自己当前的平均排尿间隔(比如1小时一次)。

逐步延长间隔:从第4天开始,在有尿意时刻意推迟15~30分钟再去厕所,比如原本1小时排一次,改成1小时15分钟。若尿急感强烈,可通过深呼吸、收缩盆底肌(类似憋尿动作)缓解,不要马上妥协。

目标间隔:每周调整一次,逐步将排尿间隔延长至2.5~3小时,此时膀胱容量基本恢复正常,尿频症状会明显减轻。

注意:训练期间若出现下腹痛、尿液浑浊,可能是憋尿过度,需适当缩短间隔,不要硬撑。

强“盆底肌锻炼”:增强控尿能力,改善漏尿

盆底肌是支撑膀胱、控制排尿的关键肌肉,OAB患者常伴随盆底肌松弛,导致憋不住尿。通过“凯格尔运动”锻炼盆底肌,能增强其收缩力,减少急迫性尿失禁。

找对肌肉:先在排尿时尝试中断尿流,感受收缩的肌肉就是盆底肌;也可将一根手指轻轻插入阴道(女性)或肛门(男性),收缩时能感觉到肌肉包裹手指,就是正确位置。

正确做法:保持平躺或坐姿,双腿微屈,收缩盆底肌,坚持3~5秒,然后放松3~5秒,为1组。每次做10~15组,每天做3次(比如早饭后、午饭后、睡前)。

注意事项:锻炼时不要憋气、不要收缩腹部或大腿肌肉,保持正常呼吸;刚开始若坚持不了3秒,可从1秒开始,逐步延长时间,重点在“坚持”。

此外,日常还要避免长期憋尿(超过3小时)、久坐(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这些习惯会压迫膀胱,影响肌肉功能。若通过习惯调整后,尿频、漏尿仍影响生活,需及时复诊,让医生调整药物或评估是否需要其他治疗(如骶神经调节术)。

膀胱过度活动症虽不会危及生命,但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记住:它的治疗不是“只靠吃药”,而是“药物+习惯”双管齐下。做好科学饮水、膀胱训练、盆底肌锻炼这3个习惯,再配合医生指导,就能有效控制症状,重新找回“想尿才尿”的主动权。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