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需承受手术、化疗、放疗等多重治疗手段的叠加影响,营养状况不仅直接关联治疗效果,更深刻影响着康复进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营养保卫战"中,护士作为患者最密切的照护者,通过系统性观察、个性化支持及科学应对策略,成为守护患者营养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精准观察:捕捉营养危机的"蛛丝马迹"
1. 体重变化:营养状况的"晴雨表"
体重是反映营养状态的直观指标。护士需定期(如每周或每治疗周期)测量患者体重,重点关注短期内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例如一周内下降超过1kg,或一个月内下降超过5%。
2. 饮食摄入:营养摄入的"明细账"
护士需通过一对一访谈,全面评估患者每日饮食结构:包括食物种类(是否涵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单次摄入量、进食频率及持续时间。尤其需关注治疗相关副作用对饮食的影响——如化疗导致的味觉改变("食物发苦/金属味")、口腔黏膜炎引发的咀嚼吞咽困难等。
3. 身体征象:营养缺乏的"外在信号"
除主观评估外,护士还需观察客观体征:皮肤是否干燥粗糙、弹性下降;毛发是否干枯易断;指甲是否脆弱分层;同时关注患者精神状态(如是否出现乏力、嗜睡、注意力涣散)。
暖心支持:筑牢营养信心的"心理堤坝"
1. 心理疏导:化解"舌尖上的焦虑"
治疗期的心理压力常导致患者主动限制饮食(如担心"发物"影响病情、恐惧治疗副作用)。护士需主动倾听患者的担忧,用通俗语言讲解营养支持对治疗的关键作用(如"蛋白质是修复身体的建筑材料"),帮助患者建立"先吃好,再治病"的正确认知。
2. 个性化饮食指导:打造"舌尖上的治疗方案"
护士需根据患者的治疗阶段(如术前、化疗期、放疗期)、病情特点(如是否合并糖尿病、肾病)及个人口味,制定动态调整的饮食方案。例如:
化疗期间推荐"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如小米粥、蒸蛋羹),搭配止吐食物(生姜、陈皮);
放疗后口腔黏膜损伤者,建议温凉流食(如藕粉、蔬菜泥),避免刺激性食物;
同步制作图文版《肿瘤患者饮食指南》,涵盖食物选择、烹饪技巧及常见误区解答。
3. 家庭支持:激活"爱的营养引擎"
护士需指导家属参与营养管理:包括营造温馨进餐环境(如播放舒缓音乐)、采用"少量多次"的喂食方式、记录每日饮食情况等。对于异地家属,可通过视频通话指导其观察患者进食状态(如是否含而不咽、进食时间延长),并及时反馈异常。
有效应对:破解营养支持的"关键难题"
1. 对抗治疗副作用:从"忍耐"到"科学管理"
针对化疗/放疗常见副作用,护士需采取阶梯式干预:
恶心呕吐:化疗前预防性使用止吐药,指导患者选择冷食(减少嗅觉刺激)、小口啜饮;
口腔黏膜炎:配制生理盐水漱口液,指导"温水含漱-轻柔刷牙-避免硬食"的三步护理法;
腹泻/便秘:通过饮食调整(如腹泻时增加焦米汤、便秘时补充西梅汁)联合药物干预。
2. 特殊情况营养支持:搭建"生命供给通道"
对于无法经口进食者,护士需协同医生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
肠内营养:选择鼻胃管/鼻空肠管输注要素膳食,严格控制输注速度(初始20-50ml/h,逐步增加)及温度(38-40℃);
肠外营养: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注营养液时,需密切监测血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指标。
结论
肿瘤治疗期的营养管理是一场需要耐心、专业与温度的"持久战"。护士通过"敏锐观察-精准评估-个性化支持-动态调整"的全程管理,不仅为患者构筑了抵御营养不良的屏障,更通过心理赋能与家庭联动,帮助患者重拾"好好吃饭"的生活信心。这种贯穿治疗全程的营养守护,既是改善预后的基石,更是人文关怀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