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该病好发于20~49岁青壮年,病程迁延难愈,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数据显示,我国UC发病率逐年上升,但规范治疗率不足30%,导致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溃疡性结肠炎
1.典型症状三联征。溃疡性结肠炎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全身症状”三联征:患者每日排便次数超过3次,粪便常带有黏液或脓血,严重时可呈血水样便;同时伴有左下腹或下腹部阵发性痉挛性疼痛,排便后疼痛可暂时缓解,并可出现明显的里急后重感;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约30%患者还会出现关节痛、皮疹、口腔溃疡等肠外表现,这些症状往往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2.疾病分型与风险。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型与风险评估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①病变范围可从局限性的直肠炎扩展至全结肠炎,随着受累范围扩大(尤其是全结肠炎),患者癌变风险显著升高;②严重程度分型中,轻度患者表现为每日排便少于4次且血便轻微,而重度患者每日排便超过6次并伴有发热、心动过速等全身中毒症状;③常见并发症包括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下消化道大出血及癌变等,其中病程超过10年的广泛性结肠炎患者癌变风险每年增加约0.5%~1%。
病因探秘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①免疫失衡是核心环节,肠道免疫系统对正常菌群产生异常应答,释放TNF-α、IL-6等炎症因子,导致肠黏膜屏障破坏;②遗传背景起重要作用,约10%-25%患者具有家族史,HLA-DR2、NOD2等基因变异显著增加易感性;③环境因素中,高脂饮食、食品添加剂等可能诱发炎症,而肠道菌群紊乱(拟杆菌门减少、厚壁菌门增加)进一步加重病情;④心理因素通过“脑-肠轴”机制,使长期压力、焦虑成为疾病的重要诱因和加重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最终引发肠道的“炎症风暴”。
中西医结合治疗
1.西医治疗。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目标是快速控制炎症并维持缓解:对于轻中度患者,首选5-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进行诱导缓解,其局部抗炎作用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中重度患者需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以迅速控制症状,但需注意规范减量以避免激素依赖;对激素无效或依赖者,可选用抗TNF-α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这类药物能显著减少手术需求;进入缓解期后,需长期维持5-ASA治疗,并根据病情调整剂量,这是预防复发的关键措施。整个治疗过程强调“降阶梯”策略,从诱导缓解到维持治疗形成完整闭环。
2.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注重整体调理与辨证论治:临床主要分为①大肠湿热证(表现为腹泻、便血、肛门灼热),采用白头翁汤加减清热利湿;②脾虚湿蕴证(症见大便溏薄、腹胀纳差),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祛湿;③脾肾阳虚证(特征为五更泄泻、畏寒肢冷),选用四神丸温补脾肾。特色疗法包括:中药保留灌肠直接作用于直肠/乙状结肠病变部位;针灸选取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调节肠功能;配合神阙穴中药贴敷通过透皮吸收温中止泻。这种“内服外治”的综合方案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改善体质,达到"治病求本"的效果。
总结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医护团队的共同努力。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快速控制炎症,调理体质,降低复发风险;通过科学饮食、规律作息、压力管理,构建肠道健康“防火墙”。溃疡性结肠炎并非“不治之症”,规范治疗、定期随访、积极预防,完全可以将病情控制在稳定状态,享受高质量生活。当出现疑似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