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4
 554肺结核(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了解其传播规律并做好防护,是降低感染风险的关键。本文将从传播途径、高危场景、防护要点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为你提供科学、实用的防护指南。
一、核心传播途径
肺结核的传播具有明确的“呼吸道传播”特性,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扩散:
1. 飞沫传播(最主要途径)
当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中带菌的活动性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或唱歌时,会喷出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
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细菌可能在肺部定植,引发感染。据统计,一个未经治疗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每年可传染10-15人。
2. 飞沫核传播(间接传播)
飞沫中的水分蒸发后,形成直径较小的“飞沫核”,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甚至更久。
进入通风不良的空间(如教室、办公室、医院病房)时,即使患者已离开,仍可能吸入残留的飞沫核而感染。
3. 其他罕见途径
极少数情况下,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如饮用未消毒的带菌牛奶),或经皮肤伤口、胎盘传播,但这类情况临床罕见。
二、哪些场景更容易感染肺结核?
1. 密闭不通风的空间
公交车、地铁、网吧、集体宿舍等场所,空气流通差,飞沫核易聚集,感染风险显著升高。
2. 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场景
家庭成员、医护人员、同宿舍室友等与患者长期共处的人群,感染概率是普通人群的3-5倍。
3. 高流行地区或特殊机构
结核病高发国家或地区的旅居者、 养老院等封闭机构内人员,需警惕聚集性传播。
三、个人防护核心要点
(一)阻断飞沫传播
1. 科学佩戴口罩:高危区域(如医院呼吸科)或接触患者时,需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确保完全覆盖口鼻,4小时更换一次。
2. 践行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口鼻,用过的纸巾及时丢入密闭垃圾桶,提醒患者遵守礼仪并必要时提供口罩。
(二)加强通风与消毒
1. 保持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冬季可小角度长时间通风(如开窗10厘米,持续1小时)。
2. 环境消毒:紫外线灯照射(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可杀灭细菌;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家具,30分钟后清水擦净。
(三)增强自身抵抗力
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多摄入蛋、奶、蔬果),避免熬夜;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缓解压力以提升免疫力。
四、发现感染怎么办?
1. 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若出现持续咳嗽、咳痰≥2周,或伴咯血、午后低热、盗汗、体重下降等症状,需立即到定点医院的结核科就诊。
2. 规范治疗:早期治愈可防传染
肺结核治疗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原则,通常需服用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6-9个月。
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胸片,切勿自行停药或减药,以免产生耐药性(耐药结核治疗难度增加10倍以上)。
结语:预防肺结核并非难事,关键在于“知传播、会防护、强体质”。通过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环境通风、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关注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我们完全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记住: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让我们从细节做起,共同筑牢抵御结核病的防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