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血液无法流入大脑而引发的一组脑组织损伤疾病,该病在发病前几天或数小时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典型表现,我们应当学会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信号进行识别,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及时采取行动,尽可能降低疾病所带来的风险。那么缺血性脑卒中的这些早期信号,你注意了吗?
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信号有哪些
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该表现是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前最常见的信号之一,病人可能会突然感觉到一侧手臂、腿部变得无力,甚至无法正常移动。同时,这些位置可能也会出现突然麻木感,就像是有无数只蚂蚁在皮肤上爬行,但又无法摸到。该表现或轻或重,一旦出现则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病人往往会出现面部歪斜或表情无法对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脑卒中使病人大脑神经元受损,对其面部肌肉产生影响。
说话不清或语言理解困难:脑卒中会对病人大脑语言中枢产生影响,导致病人出现言语障碍,通常表现为说话不清,或是在听他人说话时无法理解。
视力障碍:视力障碍也是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的重要信号,病人可能会突然出现视物模糊、视野缺失或无法睁眼等问题。
眩晕、呕吐:病人还可能会出现眩晕、呕吐等表现,主要因为病人大脑供血不足而造成脑组织缺氧,进而对脑干和小脑的功能产生影响。
步态不稳: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还可能会出现步态不稳的信号,病人因脑部血管堵塞而对其小脑功能产生影响,导致病人出现共济失调的表现,进而出现步态不稳、左右摇晃、动作不协调等表现。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发作如何治疗
一般治疗:在病人出现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发作时,应当保证病人呼吸通畅,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给病人吸氧,将病人氧饱和度维持在94%以上。同时,还需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检测,确保其各项指标处于正常范围。针对出现意识障碍或吞咽困难的病人,应当借助鼻胃管的方式为其提供营养支持,避免病人出现误吸或营养不良的情况。
血管再通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4小时内,对于满足溶栓条件的病人可利用阿替普酶或替奈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针对大血管闭塞的病人,采取机械取栓的方式进行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针对不满足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且无禁忌证的病人,抗血小板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医生可指导病人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来防止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形成或扩大。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这些药物能够降低病人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而在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医生应当结合病人的病情选择合适药物并确定药物用量,病人则需遵循医嘱规范用药。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也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发作后的主要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需借助抗凝药物避免血栓进一步形成和扩大,常用药物为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这些药物可抑制血液凝固进而避免血栓形成。但抗凝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导致病人出现出血风险,需要医生结合病人年龄、性别、病史等为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在治疗期间密切监测病人的病情,以保证治疗效果。
如何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控制基础疾病:针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病人,应通过控制这些基础疾病来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将血压、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因基础疾病控制不当而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发作。
养成良好习惯:在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预防的过程中,大家应当从日常生活习惯出发,积极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证每日饮水量2000~2500毫升,同时确保饮食均衡、规律。同时,还需坚持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也可以进行一些力量训练,增强身体素质。
定期身体检查:定期检查有助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发作,大家应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尽早发现潜在危险因素并及时干预和治疗,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以及40岁以上人群,更应定期体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