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018岁的小李是高中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他在一次扣篮落地之后,胸口传来一阵剧痛,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压在胸膛上使其无法呼吸。到了医院,医生告诉他,肺部像被扎破的气球,出现了气胸。医生看了一眼这个一米九二,体重只有130斤的男孩,说道:“这样的身材,要格外避免气胸问题的出现。”
这种又高又瘦的年轻人,在胸外科病房里是很常见的。资料表明,15-35岁年龄段的男性气胸发生率较女性高4-5倍,且身高高于180cm、BMI低于18.5的人群,其发生气胸的危险比正常人高3-5倍。
瘦长体型为何成为气胸“重灾区”
人的肺部,就像两团海绵一样,被胸膜腔保护着。一般来讲,胸膜腔内一般情况下呈负压状态,就像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托住了肺叶,任由它随着呼吸而舒展。但是,又瘦又高的身材,一般都会有狭长的胸腔和较大的肋骨倾角,当骨骼发育,尤其是胸廓发育比肺快时,就像用吸管吸住一块软糖——胸腔骨架不断向外扩,但肺跟不上这个速度,就会被负压拽着往外拉。肺里那些像小气球一样的肺泡被越拉越薄,如果这时候有空气只进不出,就像气球不停地吹,肺泡就会被越撑越大。这些因素的影响,在特定情况下,肺泡就会像吹气球一样出现破裂,这也就形成了常说的自发性气胸。
从解剖上讲,这些人的肺尖部分更易形成先天发育薄弱的肺大疱。这种葡萄串般的气囊,壁薄得就像纸片,在剧烈运动、剧烈咳嗽,甚至大笑时,胸腔内的气压会发生改变,就会变成压倒骆驼的稻草,造成大泡破裂。空气从破口灌入胸膜腔,本来是负压的地方,此时充满了气体,就好像是给肺脏戴上了一顶“紧箍咒”,让肺脏受到挤压,不能正常膨胀。
另外,青春发育期的迅速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长高的过程中,胸部的发育会快于肺组织的增长,从而引起肺的过度拉伸。这就好像一个迅速膨胀和收缩的气球,不断伸展的肺部组织更有可能破裂。大部分患者都记得,在发病之前,看似没有特殊原因,只是单纯地打了个喷嚏。
这些症状可能是气胸预警
气胸通常是突如其来的,患者的典型表现为单侧突发胸痛,具体的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如被钝器击中,重者如被利刃切割。病人会觉得肺部无法吸入空气,越是用力,就越是难受。也有一些患者可能会有刺激性的咳嗽,这是由于气体对胸膜的刺激而引起的保护性反射。
科学应对才能化险为夷
气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医生会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初次发作且肺压缩程度较低的病人,通常采用保守疗法。要注意卧床休息,不能做太大的运动,要多用高流量吸氧,以加快气体的吸收。这一过程相当于为受损的肺脏建立了一段“静养期”,以便机体进行自我修复。
但是对于复发性气胸,或肺部压缩大于50%的患者,就必须采取更为激进的措施。胸腔闭式引流是最常用的方法,一般是在病人的胸部开一个小口,置入引流管,并连接水封瓶。一呼一吸之间,胸腔里的空气都被抽了出来。
近几年来,微创胸腔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该方法利用3~4个小切口,将病灶直接移除,以减少复发的风险。大多数病人在手术2-3天后就可以出院,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是不管是什么治疗方法,在康复期间一定要遵守医生的嘱咐,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也不要乘坐飞机,以免引起气压的改变。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预防气胸的关键在于减少肺大疱破裂风险。如果是瘦高身材的人,建议不要进行对抗性的运动,比如篮球、足球等。平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突然大笑,也不要用力咳嗽,尽可能减轻胸部的压力。
定期身体检查也很重要。胸片、CT等检查可明确无临床表现的肺大疱,有助于早期治疗。另外,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休息、适度地增加肌肉力量、提升BMI指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肺部组织韧性。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