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医生,我最近总是头晕、头痛,是不是颈椎病又犯了?”在门诊,像这样的问题几乎每天都会听到。大多数人觉得头晕头痛不是什么大事,吃点止痛药、睡一觉就过去。但在影像科医生眼中,这些“常见小症状”,有时却是脑卒中的前兆!一旦忽视,轻则留下后遗症,重则危及生命。
脑卒中,也叫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或破裂导致脑组织受损的疾病。它分为两种类型:脑出血: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脑梗死:血管堵塞,导致脑细胞缺血性坏死。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超过300万人,是成年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很多人发病前只有轻微头痛、口角歪斜、手脚麻木、言语不清——这些看似“小毛病”,其实是大脑在悄悄求救。
当患者因头晕、头痛被送入急诊,医生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做头颅CT!
CT是一种利用X射线快速扫描的检查方式,只需几分钟就能获得清晰的脑部图像。最大优点是快!它能迅速判断有没有脑出血,影像上表现为醒目的白色高密度区域。还能帮助排除脑梗死,虽然早期脑梗不一定在CT上显现,但可以排除出血,从而指导医生进行溶栓治疗。CT是脑卒中抢救中争分夺秒的“第一步”。
如果说CT是“快枪手”,那MRI(磁共振成像)就是“细节控”。它没有辐射,图像分辨率高,能更清楚地显示脑组织结构。MRI的优势在于能看到早期梗死。特别是DWI(弥散加权成像),能在发病几分钟后发现缺血区域,这对“隐匿型”脑卒中患者至关重要。此外,MRI还能通过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脑血管走向、狭窄或动脉瘤。虽然检查时间比CT长一些,但它提供的信息更全面、更精准。放射科的阅片室里,影像医生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他们不是单纯“看片子”的人,更是疾病的侦探。CT上那一抹白色的高密度,MRI上那一点点异常信号,都可能决定患者是否需要手术,能否挽救功能。影像报告的每一句话,背后都是医生对生命的慎重判断。影像医生用影像讲述疾病的故事,也用专业守护每一颗大脑。
脑卒中救治讲究“时间窗”。脑梗死溶栓治疗需在发病4.5小时内完成,且脑出血越早控制越好,CT/MRI是决定是否能溶栓或需手术的关键依据。所以,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应立刻就医:一侧面部或肢体突然麻木无力;说话不清或理解困难;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走路不稳等。当发现上述症状时,不要犹豫,每一分钟,都可能决定一个人此生是否能重新站起来。
更重要的是,影像不仅能救急,也能防患于未然。例如颈动脉超声可以早期发现动脉斑块;脑血管MRA/CTA可以筛查血管狭窄和动脉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建议定期做脑部影像评估。科学筛查,就能提前发现风险,避免悲剧发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对大脑最好的保护。
因此,头痛、头晕看似小事,却可能是“头等大事”。CT与MRI就像两位守护者,用影像为医生提供最清晰的“真相”。时间就是大脑,影像就是希望。当头晕头痛来袭,请听从身体的提醒——查一查,也许就能救回未来的自己。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