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丹娟  单位:仁寿县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5-13
550

术后疼痛是外科治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直接影响患者的恢复速度与生活质量。科学、规范的疼痛管理不仅能有效缓解不适,还能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早期康复。随着护理理念的不断进步,疼痛管理已从单一用药发展为多维度干预模式。护理人员通过准确评估疼痛程度,结合个体化镇痛方案、非药物疗法及合理药物使用,能够全面提升镇痛效果。在此基础上,加强患者沟通与心理支持,也有助于增强其治疗信心和依从性,为术后康复提供有力保障。

疼痛评估与个体化护理

1.实施全面疼痛评估。术后护理中,应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数字评分法(NRS)等标准化工具,结合患者的主观描述,动态监测其疼痛程度、部位和性质变化。护理人员需定时记录评分结果,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呻吟、出汗或血压升高等疼痛相关表现,以确保准确掌握疼痛真实情况,为后续干预提供依据。

2.制定个体化镇痛方案。每位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度和反应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其年龄、身体状况、手术类型及既往病史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护理计划。例如,老年患者应减少阿片类药物剂量,而年轻患者可考虑联合用药方式,以提高镇痛效果并降低副作用风险,实现更精准有效的护理干预。

3.加强沟通与心理支持。在术后恢复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疼痛体验和心理状态。通过耐心倾听和积极引导,帮助患者缓解因疼痛带来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同时鼓励家属参与陪伴,增强患者信心,使其更愿意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促进康复进程。

非药物镇痛护理措施

1.物理疗法的应用。冷敷可用于术后早期减轻局部肿胀、麻木和疼痛,尤其适用于四肢或浅表手术部位;热敷则适合恢复中期缓解肌肉僵硬和酸痛。通过调整患者体位,如抬高患肢或侧卧位休息,也能有效减少伤口张力带来的不适,帮助患者更舒适地度过恢复期。

2.引导式放松训练。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缓慢深呼吸练习,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以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冥想结合闭眼静坐与专注呼吸,有助于平稳情绪;播放舒缓音乐也可降低患者的紧张感,使其身心放松,从而减轻疼痛感知。

3.针灸与按摩疗法。在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员操作下,针灸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传导,达到镇痛效果。温和的局部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因长时间卧床或手术造成的肌肉紧绷与酸痛,但需避开伤口区域,确保操作轻柔、安全。

药物镇痛与安全护理

1.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术后护理中,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时间给予患者止痛药物,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服药间隔。对于轻度疼痛,可优先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副作用较轻的药物;对于中重度疼痛,则需谨慎使用阿片类药物,并在病情允许时逐步过渡到非阿片类药物,以降低依赖风险。

2.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在使用镇痛药物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持续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及胃肠反应。如发现患者出现过度嗜睡、呼吸变慢或恶心呕吐等情况,应及时记录并反馈给医生。同时注意患者血压和心率变化,评估是否因药物作用导致身体不适,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推进多模式镇痛策略。多模式镇痛是将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联合使用,例如将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与小剂量阿片类药物结合,通过协同作用增强镇痛效果。这种策略不仅能提高疼痛控制质量,还能减少单一药物的使用剂量,从而降低副作用发生率,提升患者术后舒适度与安全性。

科学有效的疼痛管理是外科护理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全面的疼痛评估,护理人员能够准确掌握患者的疼痛状况,并据此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在护理过程中,结合非药物疗法如物理治疗、放松训练及针灸按摩,可以辅助缓解疼痛,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同时,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有助于保障患者安全。推进多模式镇痛策略,不仅能提高镇痛效果,还能降低副作用风险。综合运用这些护理措施,有助于提升患者术后舒适度,加快康复进程,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