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血管扩张性病变,通常源于局部血管壁的破坏或发育异常。血管内栓塞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式,通过将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腔来阻断血流,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手术成功只是治疗的开端,高质量的围手术期护理同样不可或缺。一、术前准备
1.心理支持。患者由于害怕手术而不确定,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护士需要积极沟通、耐心倾听、利用专业知识及沟通技巧进行有针对性地疏导。可以通过对成功病例的介绍来提高患者的自信,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
2.生理准备。对患者的心肺,肝肾功能和血液系统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手术耐受性进行评判。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例如高血压患者,需要对血压进行控制;而糖尿病患者则需要调整血糖水平,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
3.术前禁食。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确保患者在手术前的6~8小时内避免摄人固体食品,并在2~4小时内停止饮水,这样可以减少麻醉时的反流和误吸风险,确保呼吸道的安全性,并预防吸入性肺炎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二、术中监护
1.生命体征监测。采用多功能监护仪对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其他生命体征进行连续监测。出现异常波动后,护理人员快速分析病因,向医生汇报并辅助治疗,保持生命体征的平稳。
2.神经功能监测。利用脑电图(EEG)和体感诱发电位(SEP)这些先进技术,我们能够对神经功能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通过对电位变化的分析来警示神经损伤的发生,帮助医师
调整手术策略以减少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3.造影剂过敏试验。在施行血管造影之前严格地做碘过敏试验。询问过敏史并通过皮肤点刺或者小剂量静脉注射的方法观察其反应以判断有无过敏。如有反应则改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或者替代方案以避免手术时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三、术后观察与护理
1.意识状态评估。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每隔1~2小时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进行一次评估,并详细记录其睁眼时的反应、语言反应以及肢体的活动状况。如意识障碍增加,应立即告知医生,配合检查和治疗。
2.伤口护理。穿刺部位一般有轻度的红、肿、痛等症状,但是这些症状往往几天之内就可以自行缓解。需定时给患者检查穿刺的位置,一旦发现有渗血、血肿大,或是患者表示疼痛持续不减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做进一步检查。另外,要保持手术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经常更换敷料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如发现伤口有感染的征象,要及时收集标本检查,加强护理措施。
3.疼痛管理。采用数字评分法(NRS)来评定疼痛的强度,并据此合理选择止痛药物。对于轻度疼痛的患者,首先推荐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而对于中重度疼痛的患者,则应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阿片类药物,并密切观察其用药反应,以确保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4.饮食管理。在手术后早期根据胃肠功能的恢复给予流质或者半流质食物,并逐步向软食及正常食物过渡。鼓励多喝开水,每天不低于2000ml,以促进造影剂的代谢和排泄。在强调营养均衡的前提下促进康复。
5.并发症预防。密切监视患者有无脑血管痉挛、再出血、脑水肿等并发
症征象。脑血管痉挛会诱发头痛,呕吐和颈项强直;再出血时,患者会有突然剧烈的头痛,意识障碍增加和瞳孔的变化;脑水肿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觉受损以及意识的变化等。当发现患者出现以上异常时,需要马上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处理。
6.用药。术后应遵医嘱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例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预防血栓形成,确保栓塞效果。根据患者情况,还可能用到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等)以减轻脑水肿。如果发生并发症如脑血管痉挛则可能需要用解痉药物如尼莫地平来处理;如果出现再出血的状况就可能需要用到止血药物。另外要严密监控患者服药后出现的各种反应,比如胃肠道不适,出血倾向等,及时发现应对有关问题。
四、康复指导
1.早期活动。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及早下床。手术后第1天做翻身,四肢屈伸运动;第二天如果情况稳定,可以坐下来逐渐延长站起来、走路的时间,以改善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加速恢复过程。
2.功能锻炼。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肢体运动障碍者接受被动的关节活动训练及肌肉按摩并逐渐向主动运动转变;语言功能障碍者则安排发音及口语表达训练以恢复自理及社交能力。
3.生活方式调整。提示患者戒烟、限酒以免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提倡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提高蔬果的摄人量;鼓励散步和太极拳等适当的锻炼,以免过于疲劳。
总之,颅内动脉瘤栓塞介人术后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方面。通过科学、细致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其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