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鼻腔填塞物是鼻部手术或外伤后常用的止血措施,通过物理压迫控制出血并促进黏膜愈合。然而,填塞物拔除后,鼻腔黏膜仍处于脆弱状态,易受感染或再出血威胁。护士作为患者康复的核心指导者,需通过科学护理降低风险。以下从感染预防、出血控制及日常护理展开科普。
感染预防:清洁与消毒双管齐下
1.鼻腔清洁
填塞物拔除后1周,护士需指导患者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每日2-3次,清除分泌物和结痂,减少细菌滋生。操作时需注意:使用专用鼻腔冲洗器,水温控制在37℃左右,避免刺激黏膜;冲洗时头部前倾,防止液体流入咽部引发呛咳;若鼻腔内有血痂,可用生理盐水棉签湿润后轻柔取出,避免强行抠挖。
2.局部消毒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涂抹鼻腔前庭,每日1-2次,抑制细菌生长。操作时需提醒患者:避免用棉签深入鼻腔内部,以免损伤黏膜;保持鼻腔周围皮肤清洁,避免用手触碰伤口。
3.环境管理
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湿度50%-60%),可使用加湿器,但需每日换水清洁,防止霉菌滋生。外出时佩戴口罩,减少冷空气或污染物刺激。
出血控制:止血与保护并重
1.出血观察与处理
拔除填塞物后,护士需密切观察鼻腔渗血情况。若少量渗血,可指导患者用无菌棉球或纱布轻轻压迫鼻翼(持续10-15分钟),避免仰头(防止血液流入咽部)。若血量较大(如滴血不止),需立即通知医生,可能需重新填塞或电凝止血。
2.黏膜保护
遵医嘱使用复方薄荷油滴鼻液或石蜡油,每日3-4次,润滑黏膜,减少干燥结痂。同时需提醒患者:避免用热水洗脸、蒸汽熏鼻等可能扩张血管的行为;术后1周内避免用力擤鼻;打喷嚏时需张口缓解压力,防止鼻腔压力骤升。
3.活动限制
拔除填塞物后24小时内,患者需保持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减少头部充血。避免剧烈运动、弯腰低头或用力排便,防止血压骤升引发出血。
日常护理:细节决定康复质量
1.饮食管理
进食温凉、软食(如粥、面条、蒸蛋),避免辛辣、过硬食物刺激黏膜;戒烟戒酒,减少对鼻腔黏膜的刺激;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K,促进血管修复。
2.行为规范
避免用手抠挖鼻腔,防止带入病原体或损伤黏膜;若需擤鼻,应单侧交替进行,避免双侧同时用力;睡眠时建议侧卧,减轻鼻腔压力,使用记忆棉枕头保持头颈部自然曲度。
3.药物使用
遵医嘱服用抗生素(如罗红霉素胶囊)预防感染,或使用止血药物(如云南白药胶囊)减少出血风险。需提醒患者:勿自行使用含血管收缩剂的滴鼻液(如麻黄碱),以免加重黏膜干燥;全身应用抗生素时需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患者与家属的“行动清单”
1.观察与记录
记录鼻腔分泌物颜色、量及有无异味(如黄色脓性分泌物可能提示感染);监测体温变化,若出现发热(>38℃)或鼻腔持续性疼痛,及时就医。
2.复诊与禁忌
遵医嘱按时复诊(通常术后1周、2周复查),医生通过鼻内镜检查评估愈合情况;术后1个月内避免游泳、潜水或乘坐飞机(气压变化可能诱发出血)。
3.紧急情况处理
若出现大量出血、剧烈头痛或视力模糊,立即联系医护人员;夜间睡眠时可抬高床头30度,减少鼻腔充血风险。
常见误区与护士的“辟谣”
误区1:鼻腔填塞物拔除后需频繁清理真相:过度清理可能损伤黏膜,反而加重出血。建议每日清洁2-3次即可。
误区2:出血时仰头止血更有效真相:仰头可能导致血液流入咽部,引发呛咳或误吸。正确做法是低头前倾,用棉球压迫鼻翼。
误区3:鼻腔干燥时可用“滴鼻净”缓解真相:含血管收缩剂的滴鼻液可能加重黏膜干燥,建议使用生理盐水或复方薄荷油。
结语
鼻腔填塞物拔除后的护理是鼻部手术康复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护士的专业指导与患者的积极配合。通过科学的清洁、止血和黏膜保护措施,既能预防感染,又能降低再出血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