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明天手术,从今晚 10 点开始就不能吃饭喝水了啊!” 相信准备做手术的患者或家属都听过医生这样的叮嘱。很多人对此疑惑不解:手术前后身体虚弱,不吃饭喝水会不会导致体力不支?空腹会不会引发低血糖?其实,术前禁食禁饮可不是医生随口说说的规定,而是保障手术安全、降低并发症风险的关键措施,背后藏着严谨的医学原理。
要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得先从人体的 “吞咽防御系统” 说起。正常情况下,我们吞咽食物或水时,喉咙部位会有两个重要的 “阀门” 协同工作 —— 食管与气管交汇处的会厌软骨,以及胃与食管连接的贲门括约肌。吞咽时,会厌软骨会像盖子一样盖住气管,防止食物进入肺部;贲门括约肌则会紧紧收缩,避免胃里的东西反流回食管。可一旦进入手术状态,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手术中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会像 “暂时关闭” 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一样,让这两个 “阀门” 失去正常的控制能力。会厌软骨可能无法及时盖住气管,贲门括约肌的收缩力也会大大减弱。这时如果胃里还有食物或液体,就很容易发生 “反流” 和 “误吸”。反流是指胃内容物逆流到食管,误吸则是这些反流物进一步进入气管和肺部。别小看这一过程,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误吸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举个常见的例子:如果胃里残留的是术前喝的水,误吸后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患者术后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不仅延长住院时间,还会增加身体痛苦;要是胃里还有未消化的食物,食物残渣可能直接堵塞气管,导致患者在手术中窒息,短短几分钟内就可能危及生命。临床数据显示,未严格遵守术前禁食禁饮规定的患者,误吸发生率是严格遵守者的 5-10 倍,而严重误吸导致的死亡率更是高达 30% 以上。
除了预防误吸,术前禁食禁饮还有一个重要作用 —— 为手术创造清洁的胃肠道环境。对于胃肠道手术(如胃癌、肠癌手术)来说,空腹状态能让胃肠道内没有食物残留,减少手术中污染腹腔的风险,降低术后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即使是骨科、眼科等与胃肠道无关的手术,空腹也能避免手术中患者因胃肠道充盈而出现不适,比如腹胀影响手术操作空间,或因胃肠道刺激引发恶心呕吐,干扰手术进程。
很多人担心术前长时间不进食会导致低血糖、体力不足,影响手术耐受度。其实,医生早已考虑到这一点。对于手术时间较长、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医生会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为患者补充葡萄糖、电解质等营养物质,保证患者在手术中有足够的能量和稳定的生命体征。而且,术前禁食禁饮的时间是经过科学研究确定的,并非越长越好。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普遍遵循的是 “加速康复外科(ERAS)” 指南中的禁食禁饮标准:成人术前 6 小时禁食固体食物(如米饭、面条、肉类、蔬菜等),术前 2 小时禁食清流质饮品(如清水、不含果肉的果汁、清茶等),术前 1 小时禁止饮用任何饮品。这样的时间安排既能保证胃内基本排空,减少反流误吸风险,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饥饿感和口渴感,降低低血糖的发生概率。需要注意的是,婴幼儿、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禁食禁饮时间会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比如婴幼儿术前 4 小时禁食固体食物,术前 1-2 小时禁食清流质饮品,避免因长时间空腹导致脱水或低血糖。
还有一些常见的误区需要澄清。比如,有人认为 “喝少量牛奶、豆浆没关系”,但牛奶、豆浆属于流质食物,且含有蛋白质和脂肪,消化速度较慢,术前饮用可能导致胃内残留,增加反流误吸风险;还有人觉得 “术前吃点保健品能增强体力”,但保健品大多含有固体成分,同样需要严格遵守禁食时间,否则可能影响手术安全。如果患者有特殊情况,比如长期服用降压药、降糖药,需要提前告知医生,医生会指导患者在术前如何服药,比如用少量清水送服降压药,避免因停药导致血压波动。
总之,手术前禁食禁饮是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手术顺利进行,是经过无数临床实践验证的科学措施。患者和家属只需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按时禁食禁饮,有疑问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术风险,为术后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毕竟,一时的饥饿口渴,换来的是手术的安全和身体的顺利恢复,这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