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甫刚  单位:四川省彭州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4
776

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从《黄帝内经》记载的骨病理论,到华佗创制“五禽戏”防治筋骨劳损,再到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系统总结正骨手法,中医骨伤始终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为核心,强调筋骨、气血、脏腑的协调统一。它不仅擅长处理骨折、脱位等急性损伤,更对慢性筋骨疾病有独特疗效,至今仍是解决骨伤问题的重要手段。

常见骨伤病症:从急性到慢性的“筋骨警报”

中医骨伤关注的病症涵盖全身筋骨关节,可分为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两大类。

急性损伤以骨折、脱位最为常见。如跌倒时手掌撑地易引发“桡骨远端骨折”,关节错位(如肩关节脱位)常伴随剧烈疼痛与活动受限,中医称为“骨错缝”。此外,扭伤(如踝关节“崴脚”)导致的韧带拉伤、皮下瘀血,也属“筋伤”范畴,若处理不当易留下反复疼痛的后遗症。

慢性劳损多与长期姿势不当、过度劳累相关。“颈椎病”因颈椎退变、气血不畅引发颈肩僵硬、头晕手麻;“腰椎间盘突出症”属“腰腿痛”范畴,常表现为腰腿放射性疼痛;“膝骨关节炎”则因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出现关节肿胀、上下楼困难,中医称“膝痹”。这些病症在中老年人中高发,且与现代生活中久坐、低头等习惯密切相关。

特色疗法:“动静结合”的治伤智慧

中医骨伤疗法注重“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以下几类方法最为常用:

(1)正骨手法:巧解“骨错筋歪”

对于骨折、脱位等,中医强调“手摸心会”,通过手法复位恢复骨骼正常位置。如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拔伸牵引法”,通过轻柔牵拉纠正断端移位;针对关节错位的“旋转复位法”,可快速缓解卡压症状。手法复位后配合小夹板固定,既能保持骨折稳定,又不影响关节活动,体现“动静结合”的原则。

  (2)中药内外并用:调气血、养筋骨

内服药根据病情辨证选方:急性损伤初期(瘀血肿胀)用“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中后期(筋骨修复)用续断、骨碎补等补肝肾、强筋骨。外治法更具特色,如“中药熏洗”(透骨草、艾叶等煮水熏洗患处)可温经通络,“膏药外敷”(如麝香壮骨膏)能消肿止痛,直接作用于病位,起效迅速。

(3)针灸与推拿:通经络、缓解疼痛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如肩痛取“肩髃穴”,腰痛选“肾俞穴”)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尤其适合慢性劳损引发的疼痛。推拿(古称“按跷”)则以揉、捏、点压等手法放松肌肉、缓解痉挛,对颈椎病、腰肌劳损等效果显著,常与针灸配合使用,增强疗效。

(4)功能锻炼:防复发、强体质

中医认为“三分治,七分养”,恢复期的功能锻炼至关重要。如骨折后期练习“握拳-伸指”促进血液循环,膝关节病患者做“直腿抬高”增强肌肉力量。传统导引术如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能舒缓颈肩腰腿痛,预防骨伤复发。

 中医骨伤的现代价值:传承与创新并行

如今,中医骨伤并未被现代医学取代,反而通过融合科技焕发新活力。例如,小夹板固定结合X光确认复位精度,中药提取成分制成的外用凝胶更方便使用,手法治疗与康复理疗结合缩短恢复期。对于不愿手术的患者、老年慢性骨病患者,中医骨伤的非手术疗法提供了温和有效的选择。

结语

了解中医骨伤的常见病症与疗法,不仅能帮助我们在伤痛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更能体会其中“治未病”的智慧——日常注重姿势、适度锻炼,方能让筋骨常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