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嘉杰  单位:贺州市人民医院 检验科  发布时间:2025-08-15
99

在慢性病管理的漫长旅程中,长期服药是许多患者的日常。药物如同忠诚的卫士,帮助我们控制病情、维持健康,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生化监测就像一群“隐形哨兵”,默默守护着我们的身体,及时发现药物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对于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来说,一份全面的生化监测清单至关重要。

一、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的“安全密码”

1.血糖波动,健康警钟

血糖波动堪称糖尿病患者健康的警报器。血糖稳定对病情控制至关重要,然而长期服用磺脲类、双胍类等降糖药时,药物剂量不当、饮食不规律、运动量改变等因素,都可能引发血糖波动。血糖过高会诱发急性并发症,过低则会出现头晕等不适,严重时会昏迷,危及性命。

2.监测频率,因人而异

血糖监测的频率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和血糖控制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每周可监测2 - 4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监测频率要更高,可能需要每天多次监测,包括空腹、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

3.指标解读,心中有数

正常空腹血糖范围在3.9 - 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小于7.8mmol/L。如果血糖持续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药物剂量不足或饮食、运动控制不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如果血糖过低,则可能是药物剂量过大,需要及时减少药量或调整饮食。

二、血脂监测:心血管健康的“晴雨表”

1.血脂异常,隐患重重

许多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常常需要服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贝特类等,以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然而,长期服用降脂药物可能会对肝脏、肌肉等造成损害,同时血脂水平也可能受到饮食、运动、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

2.监测项目,全面了解

血脂监测主要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具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3.定期监测,及时调整

一般建议长期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每3 - 6个月检测一次血脂。如果血脂控制不理想或出现肌肉疼痛、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测血脂和肝功能等指标,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三、肝功能监测:肝脏健康的“守护者”

1.药物伤肝,不容忽视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许多药物都需要在肝脏中进行代谢和转化。长期服用药物,尤其是抗生素、抗结核药、降脂药、解热镇痛药等,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肝功能异常。

2.监测指标,精准判断

肝功能监测主要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等指标。当肝脏受到损伤时,这些指标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3.定期检查,预防为主

长期服药的患者应每1 - 3个月检测一次肝功能。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进行全面的肝功能检查。

四、肾功能监测:肾脏健康的“侦察兵”

1.肾脏负担,药物影响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长期服用药物可能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导致肾功能损害。尤其是一些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某些抗肿瘤药等,更容易引起肾脏损伤。

2.监测指标,反映状况

肾功能监测主要包括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提示肾功能可能受损,血尿酸升高则可能与痛风、肾脏疾病等有关。

3.关注变化,保护肾脏

长期服药的患者应每3 - 6个月检测一次肾功能。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由于他们本身就存在肾脏损害的风险,更应密切关注肾功能的变化,定期进行监测。

五、结论

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要重视生化监测,将这些“隐形哨兵”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定期的生化监测,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治疗方案,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