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卒中(中风)后,约一半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进食时易发生呛咳、误吸,甚至引发吸入性肺炎,严重影响康复进程。家属的喂食技巧和护理方法是关键。
吞咽功能训练,激活肌肉,重建反射
吞咽训练需在患者意识清醒、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由专业康复师指导后,家属可辅助完成以下训练:
1.口唇闭合训练
冰刺激法:用冰块或电动牙刷背面沿口唇外侧向中间快速摩擦,每次5-10秒,重复3-5次,刺激口唇闭合反射。
吸吮训练:患者将食指放入口中,用嘴唇包裹手指做吸吮动作,每次持续10秒,可增强唇部肌肉力量。
2.舌肌运动训练
被动牵拉:若患者舌肌无力,家属可用干净纱布包裹舌尖,轻柔地向不同方向牵拉(如向前、向两侧),每次5-10下,帮助恢复舌部灵活性。
主动训练:若患者能配合,可指导其将舌尖抵住上颚或两颊,家属用手指轻点目标位置,鼓励患者用舌尖触碰,增强舌肌控制力。
3.软腭提升训练
冰棉签刺激:用压舌板压住舌头,另一手持冰冻棉签快速摩擦软腭,刺激后让患者发“啊”音,帮助软腭上抬,封闭鼻腔通道。
吹气训练:患者用吸管向水中吹气泡,家属可用手轻托患者下颌,辅助其保持颈部前屈,增强软腭与喉部协调性。
4.咳嗽与吞咽反射训练
咳嗽训练:让患者深吸气后用力咳嗽,模拟清除气道异物的动作,强化咳嗽反射,预防误吸。
空吞咽训练:患者含一口唾液,先屏气再缓慢吞咽,随后呼气并咳嗽,清除喉部残留物,重复3-5次。
调整食物性状,安全第一
食物的选择和制作直接影响吞咽安全,需遵循“先易后难”原则:
1.食物质地选择
首选糊状或胶冻状食物:如米糊、蛋羹、豆腐脑等,质地均匀、不易松散,通过咽部时易变形,减少残留风险。
慎用稀薄液体:清水、果汁等易误吸,可用增稠剂调成布丁状,或改用酸奶、浓汤等稠厚液体。
避免高纤维或硬质食物:如芹菜、坚果等,需切碎、煮软,或用破壁机打成泥状。
2.食物调味与温度
色香味俱全:适当添加天然香料(如姜、蒜)或少量盐,提升食欲,但需避免过冷、过热刺激。
分餐少量多次:每餐总量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分多次喂食,避免疲劳。
选择喂食体位
正确的体位可减少食物误入气道的风险,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
1.坐位进食(适用于能坐立者)
姿势要求:患者坐直,躯干与地面呈90度,颈部前屈,患侧手自然放于桌面。
喂食者位置:站在患者健侧,用长柄勺从健侧口角送入食物,避免食物残留于患侧梨状隐窝。
2.半卧位进食(适用于卧床者)
姿势要求:抬高床头30-60度,头偏向健侧,肩部垫枕,保持颈部前屈。
注意事项:喂食时避免患者平躺或转头,防止食物反流。
3.吞咽辅助姿势
点头样吞咽:喂食时引导患者头部前屈、下颌内收,模拟“点头”动作,增强气道保护。
转头吞咽:若患者单侧吞咽困难,可指导其吞咽时将头转向患侧,利用重力帮助食物通过。
喂食细节管理
喂食过程中需全程专注,避免分心,并注意以下细节:
1.喂食工具选择
长柄勺:勺底浅、容量小,方便控制一口量,减少残留。
斜口杯:杯口带缺口,喝水时无需仰头,避免液体误入气道。
2.控制进食速度与量
一口量原则:初始喂食量以少量试之(如半勺),观察吞咽情况后逐渐增加,避免一口过多。
间歇喂食:每口吞咽完成后,让患者空吞咽或饮少量水,再喂下一口,防止食物堆积。
3.观察吞咽反应
警惕误吸征兆:若患者出现嗓音改变、咳嗽、呼吸急促或血氧饱和度下降,立即停止喂食。
检查口腔残留:喂食后用棉签或纱布轻拭口腔,确认无食物残留。
4.进食后护理
保持体位:进食后保持原姿势30分钟以上,避免平躺或剧烈运动。
口腔清洁:用温水漱口或棉签擦拭口腔,预防感染。
呛咳发生时的应对
若患者发生呛咳,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停止喂食:迅速移除口中食物,避免继续误吸。
海姆立克急救法:若患者呼吸困难,施救者从背后环抱其腹部,快速向上冲击压迫,直至异物排出。
及时就医:呛咳后若出现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需立即送医。
脑卒中后的吞咽训练和喂食护理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家属的耐心与配合。在护理过程中,若遇困难或疑问,应及时咨询康复科医生或护士,共同制定个性化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