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7烈日当空,空气黏稠,汗水浸透衣衫——三伏天又来了。每年夏天这段酷热难耐的日子,常被戏称为“高温蒸煮”模式。2025年的三伏天,从7月15日入初伏,到8月23日出伏结束,将持续整整40天。在这段时间里,人体如同置身于巨大的天然桑拿房。
三伏天高温高湿的环境,极易引发中暑,轻则头晕恶心,重则危及生命。中医将这种季节特征归纳为“暑邪”与“湿邪”当道,认为它们容易耗伤人体元气,导致疲倦乏力、食欲不振、甚至旧病复发。别担心!只要掌握科学方法,我们完全能从容度过这段“烤验期”。
饮食调整:身体内部的“清凉工程”
三伏天的饮食策略核心是:补水、祛湿、护脾胃、补营养。
汤汤水水是主角:
绿豆汤/粥: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水。脾胃虚寒者建议温热饮用。
冬瓜“祛湿大师”:冬瓜汤(配海带、虾皮或排骨)或清炒冬瓜,利水祛湿效果显著,热量极低。
酸梅汤生津止渴:传统酸梅汤(乌梅、山楂、甘草、陈皮等熬制),冷藏后风味更佳(但勿过冰)。
淡茶清心:绿茶、菊花茶、金银花茶、薄荷茶等性质清凉,提神醒脑,补充水分和微量元素。
瓜果蔬菜要充足:黄瓜、丝瓜、苦瓜、甜瓜等含水量极高,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是天然的“补水利器”。
苦味食物益处多:苦瓜、莲子芯、莴笋等,少量食用可刺激食欲、清热泻火。
蛋白质补充要“清爽”:优选鱼虾、禽肉、豆制品、蛋类等易消化吸收的优质蛋白。
关键矿物质——补钾:大量出汗会带走钾离子,导致乏力、精神不振。毛豆、香蕉、菠菜、苋菜、土豆、菌菇、紫菜等是天然的高钾食物。
冷饮冰品:克制为妙!冰镇饮料、冰淇淋虽然带来瞬间清凉,但会影响消化功能。过量摄入高糖冷饮更易生湿。解渴首选温开水或常温饮品。
起居有常:顺应天时的“节能模式”
睡眠:保证充足,重视午休
夜卧早起:可稍晚睡(但勿超11点),保证7-8小时充足睡眠。
午间小憩:11点至13点是心经当令,建议午睡20-30分钟(不宜过长)有效恢复精力,预防“午后崩溃”。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也有益。
外出黄金法则: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外出活动。
全副武装:必须外出时,戴宽檐帽、墨镜,穿透气轻薄的长袖浅色衣物,使用防晒护具。
带足“救命水”:随身携带足量水或淡盐水/电解质饮料,少量多次饮用,别等口渴才喝。
环境:
空调使用“26℃法则”:室内外温差建议控制在5-7℃以内,空调温度不低于26℃,避免冷风直吹。定期开窗通风换气,避免“空调病”。
风扇妙用:合理使用风扇促进空气流通,体感更舒适,也更节能。
运动养生:温和为主的“蓄能方案”
时间地点选择:
选择清晨或傍晚,在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例如室内健身房(确保通风)或游泳馆。
项目推荐: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瑜伽、散步/慢跑。
避免项目:足篮球、长跑等高强度运动,极易导致脱水和中暑。
强度与补水:降低强度,缩短时长(如平时1小时减至40分钟)。以微微出汗、不觉过分疲劳为宜。
运动前后及过程中都要主动补水,推荐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特殊人群:需加倍的“重点防护”
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口渴感迟钝,易脱水。鼓励主动少量多次饮水,有慢性病史者遵医嘱。
婴幼儿及儿童:穿着透气棉质衣物,保证充足饮水,注意饮食卫生。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温易诱发心梗、脑卒中。务必按时服药,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湿热环境易滋生霉菌,注意空调清洁,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
代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注意足部护理。饮食管理不可松懈。
实用小贴士:随身备用防暑药品,如十滴水、藿香正气液/胶囊(按说明使用),以及用于提神醒脑的清凉油、风油精。
三伏天的智慧在于“顺应”而非“对抗”。通过科学的饮食、合理的起居、温和的运动以及对特殊人群的加倍呵护,我们完全可以将这段酷暑转化为休养生息的契机。掌握这些实用知识,我们定能安然度过三伏,以更健康的姿态迎接金秋的到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