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是女性健康的重大威胁,也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且可防可控的恶性肿瘤。本文将从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诊疗及防治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
一、流行病学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宫颈癌病例60.4万,死亡34.2万,发病率居全球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首位。在我国,2022年宫颈癌新发病例约11.93万例,死亡病例3.72万例。农村略高于城市,中西部地区约为东部地区的2倍。中位发病年龄为51岁,主要好发于两个年龄段,以40-50岁为最多,60-70岁又有一高峰出现,而近年来宫颈癌的平均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二、病因与危险因素
1、病因:目前已经明确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大多数宫颈癌发生的关键环节。在妇女一生中,感染高危型HPV的概率达70%以上,但只有不到10%的妇女发展成宫颈癌或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主要原因是80%的妇女HPV感染为一过性感染,而持续感染才是致病关键。
2、危险因素:
1)生物学因素(高危型HPV感染):目前已发现和鉴定出100多个亚型的HPV,大约有54种可以感染生殖道黏膜。依据各型HPV与宫颈癌发生的危险性不同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如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型)与宫颈癌的发生相关,尤其是HPV16型和18型与宫颈癌的关系最为密切。低危型HPV(如6、11、42、43、44型)感染则可能引起生殖器及肛周湿疣等。
2)危险性行为:①由于HPV主要是通过性传播,所以可能增加HPV感染的因素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生风险(如初次性生活<16岁、多个性伴侣或性伴侣有多个性伙伴、性卫生不良等);②月经及孕产因素:早婚、早育、多孕多产、经期、产褥期卫生不良;③吸烟(每日10支以上者风险提升2倍);④口服避孕药(>5年者风险增加1.9倍);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HIV感染者)或者长期免疫抑制(如器官移植者);⑥营养状况不良、营养失调等。
三、临床表现
1、早期常无症状,部分表现为接触性出血(性交后出血发生率约15%),阴道分泌物增多但无异味。
2、进展期典型症状包括:①异常出血:绝经后出血(阳性预测值约10%)、月经间期出血;②排液特征:米泔样或血性分泌物,伴感染时呈脓性恶臭;③压迫症状:肿瘤体积>4cm时出现尿频、下肢水肿;④转移表现:骨转移引发腰骶痛,肺转移致咯血。
四、检查和诊断
1、宫颈液基细胞检测(TCT)及HPV检测:协助发现宫颈癌前病变以及宫颈早期浸润癌。当TCT结果提示异常或者HPV检测发现16型或18型阳性时需要行阴道镜检查联合病理学检查。
2、阴道镜检查:对发现宫颈癌前病变、早期宫颈癌、确定病变部位有重要作用,可提高活检的阳性率。
3、妇科检查:又分为视诊及触诊,是临床分期的重要手段。
4、病理诊断:阴道镜或直视下的宫颈组织学活检病理检查是最终确诊宫颈癌的“金标准”。
5、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MRI、CT、PET/CT、膀胱镜等,各有优势,可结合使用。
五、治疗策略
宫颈癌的治疗方式应根据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分期综合考虑予以选择。早期宫颈癌患者(Ⅰ~ⅡA1期)可选择根治性手术或根治性放疗±化疗,两者治疗效果相当。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首选同步放化疗。转移性宫颈癌则以化疗、靶向和免疫等全身姑息治疗为主。
六、三级预防体系
1、一级预防:①HPV疫苗接种:二价疫苗对16/18型保护率98%,九价疫苗覆盖92%致癌型别;②健康教育:推迟初次性行为年龄(每推迟1年风险降低17%)。
2、二级预防:①筛查策略:25岁起每5年HPV检测(敏感度94%),或每3年联合筛查;②筛查技术:DNA甲基化检测(灵敏度91%,特异度88%)。
3、三级预防:①规范化治疗:建立区域性宫颈癌诊疗中心,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至93%;②康复管理:放疗后阴道扩张器使用降低狭窄发生率(从58%降至22%)。
结语
我国正积极推进《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通过疫苗接种(适龄女孩接种率目标达90%)、筛查全覆盖(适龄妇女筛查率70%)和治疗可及性提升,力争实现宫颈癌死亡率下降50%的战略目标。每个女性都应认识到:定期筛查、疫苗接种、及时治疗,是构筑宫颈健康防线的三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