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佳  单位:宁乡市流沙河中心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7-25
6384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我国成年人致残的首要病因,其中约3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含糊、表达困难、理解能力下降甚至完全失语。这种障碍不仅影响日常交流,更可能导致患者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一、语言障碍的根源:大脑语言中枢受损

脑卒中导致语言障碍的核心机制是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损伤了语言相关神经中枢。人类语言功能主要依赖左侧大脑半球的布罗卡区(负责语言表达)、韦尼克区(负责语言理解)及弓状束(连接两大区域)。根据损伤部位不同,语言障碍可分为以下类型:

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语言,但发音器官运动协调障碍,表现为说话费力、语速缓慢、发音模糊。

感觉性失语:患者能发音但无法理解语言,常出现答非所问、自言自语等症状。

完全性失语:兼具表达和理解障碍,语言功能全面受损。

构音障碍:因面部、咽喉肌肉瘫痪导致发音含糊,但语言理解能力正常。

二、科学康复训练:分阶段、多维度干预

语言康复需遵循“早期介入、循序渐进、个体化”原则,通常分为急性期(发病后1-4周)、恢复期(1-6个月)和后遗症期(6个月后)三个阶段。

(一)基础功能训练

呼吸训练。腹式呼吸法:患者平躺,腹部放置1kg沙袋,吸气时腹部隆起顶起沙袋,呼气时缓慢收缩腹部,每次训练10分钟,每日3次。长音发音:持续发“啊”“呜”等元音,从5秒逐步延长至20秒,改善气息控制。

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唇部训练:噘嘴、鼓腮、吹蜡烛(距离从10cm逐步增加至50cm),增强唇部肌肉力量。舌部训练:伸舌舔上下唇、左右摆动舌尖,用压舌板施加阻力进行抗阻训练。下颌训练:张口至最大幅度保持5秒,缓慢闭合,重复20次/组,每日3组。

(二)语言理解训练

单字-词语理解。图片匹配法:展示“杯子”“钥匙”等实物图片,治疗师说出名称,患者指出对应图片,正确率达80%后增加干扰项。指令执行训练:从单步指令(如“举手”)逐步过渡到多步指令(如“先摸鼻子再拍手”)。

句子理解训练。情景对话法:使用生活场景图片(如“厨房做饭”),提问“图中人物在做什么?”“锅在哪里?”,要求患者用完整句子回答。短文填空训练:阅读简短故事后填写缺失的关键词,逐步过渡到开放式问答。

(三)语言表达训练

单音节-词语训练。镜像模仿法:患者面对镜子观察治疗师口型,模仿发音“ba”“ma”,每日练习50次。音节拆分法:将多音节词拆分为单音节训练(如“电-脑”→“电脑”)。

短语-句子训练。看图说话:展示“老人拄拐杖过马路”图片,引导患者描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慢慢走过斑马线”。复述训练:从短句(如“今天天气很好”)逐步过渡到长句(如“虽然下雨但我还是去公园散步了”)。

(四)非语言辅助训练

手势-表情沟通:建立固定手势库(如竖起大拇指表示“好”),配合面部表情传达情绪。

书写训练:从临摹单字开始,逐步过渡到写短句、日记,改善书写表达能力。

图片沟通板:制作包含常用需求的图片板(如“喝水”“上厕所”),帮助无法言语的患者表达基本需求。

三、家庭康复关键:创造支持性环境

沟通技巧优化。使用简单句(如“穿衣服”而非“你现在需要把衣服穿上”),语速放慢至每分钟80-100字。提问时采用“是非题”或“选择题”(如“你要苹果还是香蕉?”),减少开放式问题。

心理支持策略。每日设定15分钟“无干扰交流时间”,专注倾听患者表达,避免打断或纠正错误。记录患者语言进步(如“今天能清晰说出三个新词”),定期回顾增强信心。

环境改造建议。在家中设置“语言训练角”,配备镜子、图片卡、录音设备等工具。使用大字体的标签标注物品(如“冰箱”“电视”),强化视觉刺激。

四、专业干预与家庭训练的结合

医院康复科:每周3-5次,由言语治疗师进行专业评估,使用经颅磁刺激(TMS)等神经调控技术促进语言区功能恢复。

社区康复站:每月1次,通过团体训练(如合唱、朗诵)提高社交语言能力。

家庭日常训练:每日至少1小时,重点巩固已掌握技能,避免过度疲劳。

语言康复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的紧密配合。每一次尝试发音都是大脑神经重塑的过程,坚持终将带来改变。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