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腹泻是儿科临床中极为常见的病症,尤其在婴幼儿阶段,几乎每个孩子都可能经历。它不仅让孩子身体不适,还可能引发脱水、营养不良等严重后果。作为家长,了解腹泻的成因、识别症状,并掌握科学的家庭护理方法,是守护孩子健康的关键。本文将从腹泻的原因、症状表现到家庭护理的全方位指南,帮助家长从容应对这一育儿挑战。
一、腹泻的常见原因
1.感染性腹泻。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是主要“元凶”,尤其在秋冬季节高发,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引发集体感染。孩子可能出现呕吐、发热,随后出现水样便。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污染食物或水源后,可引发急性胃肠炎,常伴高热、腹痛,大便中可能带血或黏液。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病,多因饮用未煮沸的生水或食用不洁食物导致,表现为长期慢性腹泻,伴有腹胀、厌食。
2.非感染性腹泻。饮食因素:过早添加辅食、食物过敏(如牛奶蛋白过敏)、乳糖不耐受等。例如,婴儿突然更换奶粉品牌或添加新辅食后出现腹泻,需警惕过敏或不耐受可能。气候因素:腹部受凉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或高温天气下食物变质引发腹泻。药物反应: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表现为反复稀便,停用抗生素后症状可缓解。
二、如何识别腹泻症状?
1.大便性状改变。腹泻的核心表现是大便次数增多(超过3次/日)且性状变稀,可能呈水样、蛋花汤样或黏液脓血便。家长需观察大便的颜色、气味及是否带血,这有助于判断病因。
2.伴随症状。脱水:皮肤弹性下降(轻捏腹部皮肤后回弹变慢)、眼窝凹陷、尿量减少、口渴明显,是腹泻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表现为四肢无力、心律失常;低钠血症引发嗜睡、惊厥。全身症状:发热、呕吐、腹痛、精神萎靡。若孩子哭闹不止、拒绝进食,需警惕病情加重。
3.年龄差异。婴幼儿:症状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哭闹、拒食、囟门凹陷(前额软凹处)。学龄前儿童:能准确描述腹痛部位(多为脐周)及排便频率,家长需耐心询问。
三、家庭护理黄金法则
1.补充水分与电解质。首选口服补液盐(ORS):按说明书稀释后少量多次饮用,预防脱水。若孩子抗拒,可用滴管或注射器缓慢喂服。自制补液法:米汤加盐(500毫升米汤+1.75克盐)或苹果汁稀释(1:1比例),适用于轻度脱水。但需注意,自制补液无法替代ORS,仅作为临时替代。避免错误做法:禁止饮用含糖饮料(如可乐、果汁),会加重腹泻;不推荐自行使用止泻药(如洛哌丁胺),可能掩盖病情。
2.饮食调整策略。继续喂养:腹泻期间无需禁食,母乳或配方奶可继续,辅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如稀粥、烂面条)。避免高脂高糖食物:油炸食品、甜食会加重肠道负担,延缓恢复。乳糖不耐受处理:暂停普通配方奶,改用无乳糖奶粉或添加乳糖酶,待腹泻缓解后逐步恢复。
3.臀部护理细节。清洁与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避免使用刺激性湿巾,涂抹氧化锌软膏预防红臀。及时更换尿布:保持皮肤干爽,防止继发感染。若出现红臀,可暴露臀部于空气中,促进愈合。
4.观察病情变化。需紧急就医的情况:血便、高热不退(体温>39℃)、精神萎靡、尿量持续减少(6小时无尿)、抽搐等。记录病情日志:记录大便次数、性状、呕吐情况及体温,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四、预防胜于治疗
1.疫苗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腹泻,建议6月龄前完成基础免疫,2岁和4岁时加强接种。
2.饮食卫生。食物彻底煮熟,生熟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使用流动水冲洗至少20秒,教会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
3.环境管理。定期清洁玩具、餐具,高温消毒奶瓶、奶嘴。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减少交叉感染风险。若家庭成员有腹泻症状,需隔离并严格消毒。
4.增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合理膳食(富含维生素A、C、锌的食物,如胡萝卜、柑橘类水果、瘦肉)。适度户外活动,避免过度保暖导致“捂热综合征”,根据气温增减衣物。
五、误区警示
1.盲目禁食。腹泻期间仍需补充营养,禁食会导致孩子虚弱,延长恢复时间。
2.滥用抗生素。病毒性腹泻无需抗生素,仅在细菌感染时由医生指导使用。
3.迷信偏方。如“蒸苹果止泻”“喝醋杀菌”等,缺乏科学依据,可能延误治疗。
六、结语
小儿腹泻虽常见,但通过科学护理和预防措施,绝大多数孩子能快速康复。家长需保持冷静,避免盲目用药或听信偏方。若腹泻持续超过3天、出现脱水症状或伴随高热,务必及时就医。记住:预防是最好的治疗,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均衡的营养摄入,是守护孩子肠道健康的关键。通过本文的指南,愿每位家长都能从容应对腹泻挑战,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盐边县永兴镇中心卫生院)
周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