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红燕  单位:平阴县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7
304

在工厂车间、化工实验室等场所,粉尘、噪声、化学品如同潜伏的“隐形杀手”,长期接触可能引发尘肺病、噪声聋、化学中毒等职业病。然而,通过科学的职业健康体检,这些风险可被提前发现、及时干预。本文从体检角度出发,解析粉尘、噪声、化学品相关职业病的筛查方法与预防策略。

一、粉尘“杀手”:呼吸系统的隐秘威胁

典型危害:长期吸入粉尘(如煤尘、矽尘、水泥尘)可能引发尘肺病,导致肺纤维化、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

体检筛查关键点:

X线胸片

尘肺病的早期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小阴影聚集,后期可能出现““大阴影”。

肺功能检测

通过肺功能检查(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量、一秒率)评估肺通气功能。若FVC正常,一秒量低于预计值的80%、FEV1/FVC低于70%,可能提示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

症状追踪

体检时需详细询问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尤其是接触粉尘后加重的情况。

预防建议:

佩戴符合标准的口罩

车间安装除尘设备,保持通风。

二、噪声“杀手”:听力的慢性侵蚀

典型危害:长期暴露于85分贝以上噪声环境中,可能导致高频听力下降,甚至发展为不可逆的职业性噪声聋。

体检筛查关键点:

纯音听阈测试

通过耳机播放不同频率(如500Hz-6000Hz)的声音,检测受检者能听到的最小声音强度。若高频(3000Hz-6000Hz)听力损失超过40分贝,较好耳听阈加权大于等于26分贝,需警惕职业性耳聋。

耳部检查

观察外耳道、鼓膜有无炎症或损伤,避免因耳部疾病误判为职业性耳聋。

预防建议:

佩戴符合标准的防噪耳塞或耳罩。

三、化学品“杀手”:全身系统的潜在毒害

典型危害:接触苯、铅、汞等化学品可能引发血液病、肝肾损伤、神经系统病变甚至癌症。

体检筛查关键点:

血液检测血常规: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量,苯中毒可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数减少。

肝功能: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判断肝脏是否受损。

肾功能:检测肌酐、尿素氮,评估肾功能。

尿液检测

汞中毒患者尿液中汞含量可能超标。

神经系统检查

正己烷中毒可能导致四肢麻木、肌力下降。可以通过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试,评估周围神经损伤程度。

预防建议:

接触化学品时佩戴防毒面具、橡胶手套、防护服。

车间安装通风排毒设备,减少有毒气体浓度。

定期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如血铅、尿汞),发现超标立即干预。

四、体检的“隐形防线”:如何科学开展?

岗前体检

入职前需进行基础健康检查,排除职业禁忌症(如慢阻肺、间质性肺病、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不宜从事粉尘作业)。

在岗期间体检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强度,确定体检周期。

离岗体检

离职或调岗前需进行离岗职业健康查体,明确有无职业病。

体检机构选择:

需选择具备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机构。

五、职业健康体检的“误区”与“真相”

误区1:“我年轻,身体好,不需要体检。”

真相:职业病具有潜伏期,早期症状不明显。例如,尘肺病从接触粉尘到发病可能需5-10年,定期体检是唯一预防手段。

误区2:“体检发现指标异常,一定是职业病。”

真相:需结合职业史、现场调查和医学检查综合判断。例如,肝功能异常可能由脂肪肝、肝炎引起,需排除非职业因素。

误区3:“企业不组织体检,我也没办法。”

真相: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用人单位有义务组织职业健康体检。劳动者可向当地卫健委投诉,维护自身权益。

结语

粉尘、噪声、化学品是职业健康的“三大杀手”,但通过科学的体检筛查和预防措施,这些风险可被有效控制。劳动者需主动了解职业病危害,企业需履行健康管理责任,政府需加强监管——唯有多方协作,才能筑牢职业健康的“隐形防线”。下一次体检时,不妨多问一句:“我的工作,真的安全吗?”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