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3血吸虫病作为一种古老的寄生虫病,在我国流行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曾给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民众带来深重灾难。即便在医疗水平显著提升的今天,这种疾病仍未完全消除,部分疫区仍面临传播风险。了解血吸虫的特性、传播路径及防治方法,不仅是保护个人健康的需要,更是阻断疾病蔓延、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下面,就让我们系统学习血吸虫防治的核心知识。
认识血吸虫:潜伏体内的 “隐形杀手”
血吸虫是一类寄生在脊椎动物体内的吸虫,在我国流行的日本血吸虫,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等 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江湖沼泽地带。这种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复杂,成虫雌雄合抱寄生在人体门静脉系统内,寿命可达 10-20 年,持续危害健康。
感染血吸虫后的临床表现具有阶段性特征。尾蚴钻入皮肤时会引发局部红色丘疹,伴瘙痒感,称为 “尾蚴性皮炎”;童虫移行至肺部时,可能出现咳嗽、胸闷等症状;成虫产卵阶段则会导致发热、腹痛、腹泻等急性反应。若未及时干预,虫卵沉积形成的肉芽肿会逐渐破坏肝脏、肠道等器官功能,晚期患者常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而丧失劳动能力。
传播途径:三个环节构成的 “死亡链条”
血吸虫病的传播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环环相扣。患病的人、牛、羊等哺乳动物通过粪便排出虫卵,这些虫卵入水后孵化出毛蚴,这是传播的起点。
毛蚴在水中游动时若遇到钉螺,会迅速侵入其体内,经过两代胞蚴阶段的繁殖,可产生数万条尾蚴。钉螺多栖息在潮湿的水滨、田埂边,外形呈长圆锥形,壳面有纵肋,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没有钉螺就无法完成传播循环。
当人或动物接触含有尾蚴的 “疫水”,尾蚴能在 3-5 秒内穿透皮肤进入体内,沿着血液循环系统移行至门静脉定居。农业插秧、防汛抢险、游泳嬉水等活动中,皮肤直接接触疫水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
预防措施:构建多层防护网
个人防护是第一道防线。在疫区从事田间劳作、水产养殖等工作时,应穿着防尾蚴防护服,涂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防护剂;儿童要避免在水边玩耍,成年人需警惕雨后积水可能携带的尾蚴。
环境治理需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修建沼气池、厕所等设施,实现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阻止虫卵入水;另一方面采用氯硝柳胺等药物进行灭螺,结合填埋低洼积水、硬化沟渠等工程措施,破坏钉螺的生存环境。每年春秋季钉螺活动频繁期,是集中灭螺的关键时段。
社区防控同样重要。疫区应设立警示标识,提醒居民远离疫水;学校和企业要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让 “不接触疫水、不吃生钉螺、不喝生水” 成为共识;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同步规划血吸虫防治设施,防止新疫区形成。
检测与治疗:把握黄金干预期
血吸虫病的检测遵循 “疫区优先、接触史优先” 原则。疾控部门会对流行区居民每年开展 1-2 次普查,采用加藤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或通过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血液中的抗体。
对于有疫水接触史的高危人群,建议接触后 4-6 周进行首次检查,3 个月后复查。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的特效药物,急性患者需住院治疗,按体重计算剂量分阶段服用;慢性患者单剂治疗即可治愈。值得注意的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血吸虫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疾病。只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落实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方针,就能逐步消除这一古老传染病的威胁,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