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院这个特殊环境中,每天都有大量患者进进出出,各种病菌也随之四处传播。而手,作为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和医疗设备最频繁的部位,就像病菌的 “传送带”。据统计,约 30% 的医院感染可通过有效的手卫生预防。因此,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遵循院感护理规范操作,是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医院感染风险的重要防线。接下来,我们将全面解析手卫生的有效做法和院感护理规范。认识手卫生:预防感染的第一道屏障
手卫生是指所有手部清洁行为的总称,包括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我们的手上可能存在暂居菌和常居菌,暂居菌能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病菌;常居菌虽然通常不致病,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引发感染。当医护人员接触患者的伤口、黏膜,或处理医疗废物、操作医疗器械时,手上的病菌就可能乘虚而入,引发感染。所以,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际情况来看,做好手卫生都是阻断病菌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第一步。
正确洗手:去除病菌的基础操作
洗手的时机:在医院环境中,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都必须进行洗手。例如,在为患者进行静脉穿刺前,必须确保双手洁净,避免将病菌带入患者体内;接触患者的痰液、尿液等分泌物后,也应立即洗手,防止病菌传播。对于普通患者及家属而言,在就餐前、如厕后等日常生活场景中,同样需要洗手保持手部清洁。
洗手的步骤:遵循 “七步洗手法”,可以有效清洁手部各个部位。第一步,内: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第二步,外: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第三步,夹: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第四步,弓:弯曲各手指关节,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第五步,大: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第六步,立: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第七步,腕:清洗手腕及手臂。揉搓总时间不少于 15 秒,整个洗手过程不少于 40 秒。使用流动水冲洗,确保洗手液完全冲洗干净,避免残留刺激皮肤。
卫生手消毒:快速便捷的清洁方式
适用场景:在一些情况下,如医护人员频繁接触不同患者,没有条件及时洗手时,卫生手消毒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在病房内巡回查看患者,需要快速处理多个患者的简单问题时,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能在短时间内杀灭手部大部分病菌,既节省时间又能有效预防感染传播。
操作方法: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按照 “七步洗手法” 的揉搓步骤进行揉搓,直至手部干燥。要确保手部各个部位,包括指缝、指甲缝等都涂抹到消毒剂。需要注意的是,卫生手消毒不能完全替代洗手,当手部有明显污染物时,仍应先洗手再进行消毒。
外科手消毒: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
术前准备:在进行外科手术前,医护人员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修剪指甲,去除手部饰品,因为长指甲和饰品缝隙容易藏匿病菌。然后,清洁双手及手臂,使用洗手液认真揉搓,重点清洗指甲、指缝、腕部等部位。
消毒流程:使用外科手消毒剂进行消毒,一般采用刷洗或冲洗的方式。按照从手指尖到肘部的顺序,反复刷洗或冲洗双手及手臂,刷洗时间不少于 3 分钟。冲洗时,保持手部高于肘部,使污水从肘部流下,避免污染手部。消毒完成后,保持双手向上,自然晾干或用无菌毛巾擦干,避免触碰未消毒的物品,防止二次污染。
结语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经济、最有效、最方便的措施,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及家属,都应该高度重视。正确的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等规范操作,就像一道道坚固的防线,将病菌阻挡在外。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能深刻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和医疗活动中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医疗环境。如果对具体的手卫生操作还有疑问,也欢迎随时咨询专业医护人员,让我们一起为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