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CC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的缩写,其中文名称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利用导管深入到病人的中心静脉,通过导管将药物直接输送到上腔静脉处的治疗技术。该技术多在长期静脉治疗的病人中应用。针对恶性肿瘤病人长期输注刺激性及发疱性药物、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等情况,PICC的应用效果较高,现已成为我国临床较为常用的静脉穿刺方案。可以说,PICC是维持病人生命的“生命线”。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恶性肿瘤,病人在治疗期间应用PICC的效果更高。那么,PICC对肺癌病人的治疗能提供哪些帮助?其日常护理措施又有哪些呢?
一、PICC的应用优势
PICC是一种安全、便捷的中长期静脉治疗的工具,其临床优势显著。
1.提高病人用药安全
肺癌病人需要通过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治疗,期间需要进行药物注射,如紫杉醇、顺铂等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极大,长期用药会引发静脉炎、药物外渗可能引发的组织坏死、功能受损等严重后果。使用PICC置管方案治疗,则可以绕过外周血管,将药物直接输送到上腔静脉,上腔静脉管径更大,血流量也更大,能够更快地稀释药物,避免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为肺癌病人提供更加稳定的治疗效果。
2.提高静脉穿刺治疗舒适度
PICC置管在肺癌病人的治疗中,具有穿刺频率低、留置时间长、舒适度高、对患者生活影响小的优势。肺癌病人的治疗周期往往较长,因此需要较长时间的静脉用药,如果通过传统静脉穿刺方式治疗,则需要频繁对病人进行静脉穿刺,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还容易导致并发症。PICC置管则可以长期留置,且直接将药物输送到上腔静脉中,可以避免对病人反复穿刺,尤其对于年龄较高、血管条件较差的肺癌病人,其安全性更加明显。此外,PICC置管的操作简单,在留置过程中不会造成病人明显的不适,导管的固定位置也相对稳定,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影响病人的活动,因此其舒适度也更高。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PICC置管进行营养支持,有效补充肺癌病人由于化疗、疾病消耗引发的营养缺口,在改善病人生命质量方面的效果更好。此外,PICC不会对病人的住院、居家管理造成过大的影响,因此患者的治疗、出院更加灵活,对减少病人经济负担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PICC的日常护理措施
1.导管的专科维护
护理人员需选择血管较粗、位置相对稳定的部位进行PICC穿刺和置管,在固定导管时,应选择不会被牵拉、浸湿、触碰的位置。需每天检查导管穿刺部位的皮肤状态,如发生红肿、渗液、疼痛、发热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更换穿刺部位,必要时进行抗感染治疗。日常观察穿刺点的覆盖敷料,发现卷边、松动、潮湿等情况下,及时进行更换,如未发现敷料异常,也应以7天一次的频率进行更换,更换敷料时,由护理人员进行穿刺部位皮肤的清洁、消毒,避免感染发生。
2.导管的日常维护
在日常生活中,病人应避免日常生活动作对导管产生影响,在日常活动中,尽量避免使用PICC置管侧的手臂,如需进行穿衣、脱衣等双手活动,应遵循“先穿患侧、后脱健侧”的原则:穿衣时,先穿置管侧的袖子,再穿健侧的袖子;脱衣时则顺序相反,先脱健侧,再脱置管侧,以此避免对导管产生牵拉。
3.预防感染
需要对穿刺部位周围的皮肤进行定期清洁,患者不可私自触碰、清洗穿刺部位皮肤,以此避免感染发生。需要全程用敷料对穿刺置管部位进行保护,避免导管裸露在污染环境中。日常生活中应严格遵守手卫生,同时避免触碰导管。
4.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虽然PICC置管病人无需全程卧床,可以自由行动,但仍需避免剧烈运动,需要减少穿刺侧肢体的活动,不可提拎超过5kg的重物、剧烈拉扯或甩动穿刺肢体。在睡觉时也应控制卧姿,避免压迫置管手臂,或利用软枕抬起置管手臂,缓解不适。日常需遵医嘱进行复诊,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导管的日常护理。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减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病情康复的影响,日常不可过多关注或触碰PICC导管,以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
总之,PICC置管对肺癌病人的治疗、生活、营养支持均有较大的帮助,需要病人重视导管的维护与管理,才能保障导管的使用寿命,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