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对家长来说,孩子6-12岁的换牙期就像一场“口腔成长闯关”——有的孩子乳牙没掉、恒牙已从旁边冒头,形成“双排牙”;有的总忍不住用舌头舔刚萌出的恒牙;还有的因怕疼拒绝刷牙……其实,换牙期是恒牙健康的“奠基期”,乳牙脱落、恒牙萌出的过程不仅影响牙齿排列,还关系到未来咬合功能。作为长期接触儿童口腔护理的护士,今天分享4个核心护理重点,帮孩子平稳度过换牙期。
摸清换牙规律,警惕“乳牙滞留”与“早失”陷阱
首先家长要明确:儿童换牙有固定顺序和时间,通常6岁左右先萌出下颌第一恒磨牙(“六龄齿”),随后下颌中切牙(下门牙)脱落、恒牙萌出;7-8岁替换上颌中切牙和下颌侧切牙;9-10岁替换上颌侧切牙;10-12岁替换尖牙和乳磨牙,12岁左右完成全部替换。
临床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乳牙滞留(“双排牙”):乳牙未按时脱落,恒牙被迫从乳牙外侧萌出,形成两排牙齿。这多因孩子饮食过细(如长期吃软食、烂粥),乳牙缺乏咀嚼刺激,牙根未正常吸收所致。若发现这种情况,需在1-2周内带孩子就医拔除滞留乳牙——若拖延,恒牙可能因空间不足错位生长,后续需矫正。
另一类风险是乳牙早失:因外伤、龋齿等导致乳牙提前脱落(如5岁时下门牙摔掉)。此时家长别忽视,需尽快带孩子做“间隙保持器”——这是一种维持牙齿间隙的小装置,能防止两侧牙齿向空隙倾斜,避免恒牙萌出时空间不足。若不处理,未来恒牙可能拥挤、排列不齐,增加矫正难度。
呵护新萌恒牙:做好清洁,纠正不良习惯
刚萌出的恒牙牙釉质尚未完全成熟,抗龋能力弱,且表面可能有“窝沟”(细小凹陷),易藏食物残渣,需重点清洁:
刷牙要“精准”:选择儿童专用软毛小头牙刷(刷头大小约等于孩子4个门牙宽度),牙膏含氟量需匹配年龄——3岁以下用米粒大小(防误吞),3-6岁用豌豆大小。刷牙时用“简化版巴氏刷牙法”:让孩子将牙刷毛与牙齿呈45°角,轻贴牙齿和牙龈交界处,小范围打圈刷(每个牙面10秒),早晚各2分钟,尤其要刷“六龄齿”(它萌出时无乳牙脱落,易被家长忽视)。
纠正“舔牙、顶牙”习惯:很多孩子会用舌头舔刚萌出的恒牙,或用手指顶牙齿,长期如此会导致恒牙倾斜(如门牙外凸)、牙缝变大。家长可通过“正向提醒”纠正,若孩子难以自控,可咨询牙医佩戴“舌挡”(柔软的口腔矫正装置),避免舌头接触恒牙。
调整饮食:少吃“伤牙食物”,多吃“护牙食材”
饮食对换牙期影响极大,护士建议从两方面调整:
避开3类“伤牙食物”:①黏性食物(如年糕、软糖、巧克力),易黏在牙齿表面,若清洁不及时,24小时内就可能形成龋齿;②高糖食物(如糖果、蛋糕),口腔细菌会分解糖分产生酸性物质,腐蚀恒牙牙釉质;③碳酸饮料(如可乐、气泡水),酸性成分会直接软化牙釉质,长期喝可能导致牙齿敏感、变色。
多吃“护牙食材”:①高钙食物(牛奶、鸡蛋、豆腐),帮助恒牙牙釉质钙化;②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猕猴桃、西兰花),增强牙龈抵抗力,减少牙龈出血;③需咀嚼的食物(苹果、玉米、胡萝卜),通过咀嚼刺激乳牙牙根吸收,还能锻炼颌骨发育,为恒牙提供足够空间。但要注意:给低龄孩子吃硬食时需处理(如苹果切小块),避免噎呛或磕伤牙齿。
定期检查+意外应对:给恒牙“双重保障”
很多家长认为“牙疼才看牙医”,这是误区——换牙期需每3-6个月做一次口腔检查:牙医会评估恒牙萌出情况、乳牙脱落进度,还会给“六龄齿”做“窝沟封闭”(用树脂材料填补窝沟,防龋率达90%以上);若发现龋齿、牙齿倾斜,能及时干预(如早期矫正),避免问题加重。
孩子的换牙期只有一次,每颗恒牙一旦萌出,将伴随终身。家长只要记住这4个重点:摸清规律防滞留、精准清洁护恒牙、调整饮食助发育、定期检查应对意外,就能帮孩子避开换牙期的常见风险,让恒牙健康排列,为未来的口腔健康打下基础。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