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得了慢阻肺,喘气都费劲,哪还能运动?” 不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因呼吸困难,误以为静养才是保护肺的最好方式。但实际上,科学运动不仅不会 “累坏” 肺,反而能像给肺装上 “活力引擎”,帮助患者改善呼吸、提高生活质量。今天,就来看看适合慢阻肺患者的运动处方。
一、运动,是慢阻肺患者的 “良药”
慢阻肺患者的肺就像老化的 “气球”,弹性减弱、通气不畅,导致呼吸费力、活动能力下降。而运动能从多方面改善这一状况:一是增强呼吸肌力量,让呼吸更顺畅;二是提高身体耐力,减少活动时的气短症状;三是促进血液循环,为肺部输送更多氧气;四是调节情绪,缓解因疾病产生的焦虑、抑郁。简单来说,运动就像给 “生锈” 的呼吸功能做一次全面 “保养”。
二、不同病情,定制专属运动方案
慢阻肺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运动方式和强度也需要 “量体裁衣”。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肺功能检查结果、日常活动能力等,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1.轻度患者:有氧运动为主,循序渐进
轻度慢阻肺患者日常活动受限较小,可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这些运动能提高心肺耐力,增强全身机能。
散步:从每天10-1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30-45分钟,速度以感觉轻松、能正常说话为宜。比如在小区花园或公园平坦道路上行走,步伐平稳,手臂自然摆动。
慢跑:适合体力较好的患者,每周进行3-4次,每次20-30分钟。跑步时注意呼吸节奏,可采用 “两步一吸,两步一呼” 的方式,避免大口喘气。
游泳:水的浮力能减轻身体负担,对关节压力小,还能锻炼全身肌肉。建议选择恒温泳池,每次游泳20-30分钟,中间适当休息。
2.中重度患者:呼吸训练与低强度运动结合
中重度患者活动后气短明显,单纯的有氧运动可能难以承受,需要将呼吸训练和低强度运动相结合。
缩唇呼吸:闭嘴用鼻吸气,然后缩唇(吹口哨状)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 2 倍。每天练习3-4次,每次10-15分钟。这种呼吸方式能防止小气道过早塌陷,改善通气功能。
腹式呼吸:平卧或坐位,放松全身肌肉。一手放于胸部,一手放于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尽量让胸部不动。每天练习3-4次,每次10-15分钟,有助于增强膈肌力量。
低强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动作缓慢柔和,既能活动身体,又能调节呼吸。每天练习1-2次,每次20-30分钟。也可选择坐立位的肢体伸展运动,如手臂上举、侧伸,腿部屈伸等,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
三、运动前后,这些细节要牢记
运动前:充分准备,避免风险
1.热身活动:运动前进行5-10分钟热身,如慢走、关节活动等,让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减少受伤风险。
2.环境选择:避免在寒冷、干燥、雾霾天气外出运动,尽量选择温暖、湿润、空气清新的环境。在家中运动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装备合适:穿着舒适、透气的运动服装和防滑的鞋子,进行呼吸训练时可选择宽松的衣物,便于腹部活动。
四、运动中:监测状态,适时调整
1.控制强度:运动时以微微出汗、稍感气短但能持续运动为宜。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头晕、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坐下休息。
2.合理休息:运动过程中适当休息,可每运动10-15分钟休息3-5分钟,避免过度疲劳。
五、运动后:放松恢复,巩固效果
1.放松活动:运动结束后,进行5-10分钟放松活动,如慢走、拉伸肌肉,帮助身体恢复平静,减轻肌肉酸痛。
2.补充水分:运动后适量补充水分,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可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
除了运动,慢阻肺患者还需坚持规范用药,定期到医院复查肺功能;戒烟并远离二手烟环境;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增强身体抵抗力。
结语
得了慢阻肺,不代表要远离运动。科学锻炼,配合规范治疗和健康生活,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找回自由呼吸的畅快。快跟着医生的处方动起来,让肺功能 “逆龄生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