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司永栋  单位:泗水县泗张中心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7-15
362

当前,每当季节交替之际,医院呼吸科门诊量总会显著上升。据统计,我国每年春秋两季因感冒、流感、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就诊的患者数量较其他季节增加30%-50%。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波动、病毒活跃度上升等因素,使得人体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下降,病原体趁虚而入。掌握科学的防护技巧,不仅能降低感染风险,更能帮助高危人群平稳度过"换季危机"。

一、呼吸道疾病的换季"高危信号"  

呼吸道疾病在换季时高发并非偶然,三大因素形成"致病组合拳":  

1. 温度剧烈波动:昼夜温差超过8℃时,鼻腔毛细血管反复收缩扩张,导致局部免疫力下降。  

2.空气湿度失衡:秋季干燥(湿度<40%)使呼吸道黏液变稠,削弱纤毛清除功能;春季潮湿(湿度>70%)则加速霉菌繁殖。  

3. 病原体传播活跃:流感病毒在10-15℃环境下存活时间最长,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常见病原体也进入活跃期。

二、五大核心防护策略  

1. 筑牢免疫防线  

精准营养补充:每日保证300g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和200g水果(柑橘类、猕猴桃),补充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临床研究显示,连续3个月补充维生素D(400-800IU/日)可使上呼吸道感染风险降低42%。  

科学运动方案:每周进行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注意避免清晨5-7点(空气中污染物浓度高峰)和剧烈无氧运动(可能诱发哮喘)。  

睡眠质量优化:保证22:30前入睡,使用加湿器维持卧室湿度在50%-60%。研究发现,睡眠时间<6小时者接触病毒后患病率增加4.2倍。

2. 环境智能调控  

空气质量管理:每日开窗3次(9-11时/14-16时/20-22时),每次20分钟。使用空气净化器时,选择CADR值≥300m³/h的机型,并定期更换滤网。  

温湿度精准控制: 室内温度建议维持20-24℃,配备电子温湿度计实时监测。冬季供暖期间,可在暖气片放置湿毛巾增加湿度。  

过敏原深度清洁: 每周用55℃以上热水清洗床品,使用防螨布料包裹枕头。春季花粉浓度高发期,外出归来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3. 个人防护升级  

口罩科学使用:在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过滤效率≥95%),每4小时更换。N95口罩建议连续佩戴不超过6小时,避免给儿童使用以防呼吸阻力过大。  

手部消毒规范:采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时间不少于40秒。含酒精免洗洗手液需覆盖所有皮肤表面,揉搓至完全干燥。  

接触风险规避:避免用手直接按压电梯按钮(可用钥匙代替),公共场所门把手接触后及时消毒。感冒患者打喷嚏时应使用肘部遮挡。

4. 疫苗策略优化  

流感疫苗:每年10月底前完成接种,重点人群包括医务人员、教师、慢性病患者等。  

肺炎疫苗:23价多糖疫苗(覆盖23种血清型)适合60岁以上老人,13价结合疫苗建议慢性肺病患者接种。  

带状疱疹疫苗:50岁以上人群接种可降低合并肺炎风险,保护效力达97.2%。

5. 症状监测与应对  

建立家庭健康日志,重点关注:  

体温波动(连续3天>37.3℃需警惕);咳嗽性质(干咳转湿咳可能提示病情进展);呼吸频率(成人>20次/分,儿童>40次/分属异常);血氧饱和度(家用指夹式血氧仪监测)。

三、特殊人群强化方案  

1. 儿童防护要点  

每日保证户外活动1-2小时增强适应性,书包常备儿童医用口罩和独立包装消毒湿巾,教会儿童"咳嗽礼仪":用纸巾遮挡后立即丢弃并洗手 。 

2. 老年人注意事项  

晨练时间推迟至日出后,避免吸入冷空气诱发痉挛,遵医嘱调整降压药服用时间,防止血压波动导致黏膜出血,采用"洋葱式穿衣法",每层衣物温差控制在2-3℃  。

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COPD患者随身携带急救药物,雾化器每周深度消毒,哮喘患者建立症状日记,记录峰流速值变化,肺纤维化患者避免使用加湿器,防止气溶胶加重病情 。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