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云君  单位: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5-07-11
2550

当我们不小心遭遇骨折,第一反应往往是尽快让骨头愈合。但很多人不知道,在骨折复位、固定等治疗之后,康复训练同样是恢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什么骨折后通常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临床康复的核心目标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背后,藏着许多重要的科学依据。

骨折后,骨骼的愈合过程通常分为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采取石膏、夹板外固定,还是钢板、螺钉内固定,肢体长时间的制动都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或并发症。肌肉长期不活动,会逐渐出现废用性萎缩,力量和耐力下降;关节由于缺乏活动,关节囊、韧带等组织会发生粘连、挛缩,导致关节僵硬,活动度受限;同时,肢体的血液循环也会受到影响,容易引发肿胀、疼痛,甚至诱发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康复训练的作用,就是通过针对性的运动和治疗,尽可能减少这些不良影响,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

临床康复的第一个核心目标,就是安全有效地促进骨折愈合。康复训练并非在骨折刚发生时就开始,而是需要根据骨折的类型、部位、治疗方式以及愈合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如肌肉的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练习,即在不引起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让肌肉进行收缩和放松,可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为骨折部位输送更多的营养物质,加速血肿吸收,促进骨痂生长。研究表明,根据愈合阶段施加的适当应力刺激能够激活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和重建,从而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是临床康复更为关键的目标。骨折后,患者常常面临肢体力量减弱、关节活动不灵活等问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康复训练通过系统的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协调性训练和功能性训练等多种方式,逐步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例如,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在骨折基本愈合后,通过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重新获得行走能力;对于上肢骨折患者,进行抓握、伸展等精细动作训练,能够恢复手部的功能,使其能够完成穿衣、吃饭等基本生活操作。如果忽视康复训练,即使骨折达到临床愈合(骨性连接),也可能留下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给患者带来终身的遗憾。

科学管理疼痛和肿胀也是骨折康复训练的重要目标。骨折后的疼痛和肿胀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康复治疗中常结合物理治疗方法,如热敷、冷敷、超声波、电疗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同时,合理的运动训练能够促进淋巴回流,加速组织液的吸收,进一步减轻肢体肿胀。此外,康复训练还能帮助患者缓解因长期患病产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增强康复的信心,对整体康复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

骨折后康复训练的科学依据主要来源于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骨折愈合生物学以及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能够刺激神经肌肉接头,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防止肌肉萎缩;生物力学研究揭示了不同运动方式对骨折部位应力分布的影响,证实了骨组织在适当应力刺激下通过压电效应等机制促进骨形成(Wolff定律),为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证实了康复训练在骨折治疗中的显著效果。有数据显示,接受规范康复训练的骨折患者,其肢体功能恢复程度明显优于未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更低。

综上所述,骨折后的康复训练是一个科学、系统且个体化的过程,对患者的康复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以安全有效地促进骨折愈合、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科学管理疼痛和肿胀为核心目标,有着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支撑。因此,每一位骨折患者都应重视康复训练,在专业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康复过程,争取早日恢复最佳功能状态和健康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