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院的急诊室里,右下腹痛是最常见的急症之一。许多患者捂着肚子进来,第一句话往往是:“医生,我是不是阑尾炎?”这条位于大肠起始处的细小盲管,虽然只有铅笔粗细,却可能在堵塞发炎时引发严重后果。了解这个常见外科疾病的基本常识,能帮助您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
一、身体自带的“报警器”
阑尾像人体自带的微型报警器,当它发出疼痛信号时有其独特规律。通常起于中上腹或脐周疼痛不适,像消化不良般的隐痛。几小时后,这份疼痛会“搬家”到右下腹某个固定位置,轻轻按压便引发剧痛。这时可能伴随低烧、恶心甚至呕吐。若在咳嗽、跳跃时疼痛加剧,说明这个报警器已经亮起红灯。
这些症状的本质常是阑尾管腔被粪石阻塞、血运障碍或炎症。如同被塞住瓶口的容器,内部压力持续升高导致组织缺血坏死。若拖延超过48小时,这个“小爆竹”就可能穿孔破裂,脓液污染腹腔形成腹膜炎——此时腹痛会从右下腹扩散至全腹,体温可飙升至39℃以上。
二、乡镇、社区医院能做什么?
在设备完善的乡镇、社区医院,大多数单纯性阑尾炎都能得到妥善处理。当患者带着典型症状就诊时,医生会通过三个步骤确认:
手法检查:在右下腹寻找固定压痛点,按压后突然抬手时诱发剧痛(医学称“反跳痛”)。
血液检测:白细胞计数超过10×10⁹/L往往提示细菌感染。
超声扫描:直接观察阑尾是否增粗超过6毫米、管壁是否水肿。
对于症状体征明确、尚未出现穿孔的患者,社区医院可立即实施急诊手术。但若患者已出现全腹肌紧张、持续高热等危险信号,或超声显示阑尾周围有脓肿包绕,我们会迅速转诊至上级医院。这就像消防员面对不同火情:小火可及时扑灭,大火需要更专业的救援力量。
三、小孔里的解决之道
现在90%的阑尾切除手术都通过腹腔镜完成。这种微创技术只需在腹部开三个钥匙孔大小的切口:一个放入微型摄像头,两个伸入细长操作器械。医生通过监视器放大10倍的视野,精准游离并切除病变阑尾。尤其对年轻女性,这种术式能避免传统开腹手术在腹部留下明显疤痕的遗憾。
手术时间通常不超过40分钟。凌晨两点来的患者,天亮时多已清醒地躺在病床上。术后第二天,就会鼓励患者下床走动——早期活动能有效预防肠粘连。当患者顺利排气后,饮食便从米汤、稀粥循序渐进地恢复。多数患者术后72小时即可出院,微创手术的恢复期通常只要7-10天。
当然,当发现阑尾周围严重粘连、根部化脓穿孔等情况时,医生会在术中根据情况转为开腹手术。在右下腹做4-6厘米切口,直接处理化脓病灶并冲洗腹腔。这种传统方式虽然恢复稍慢,但对特殊病例更为安全彻底。
四、术后恢复的五个关键点
即便手术成功,术后管理仍关乎康复质量:
切口管理:保持敷料干燥,术后第三天门诊换药时观察愈合情况。
活动进阶:首日床边站立,次日绕床行走,逐日增加活动量。
饮食过渡:从流质、半流质到软食,两周内避免油腻及产气食物。
危险信号:体温超过38.5℃、切口渗脓或突发全腹疼痛需即刻返诊。
复诊计划:术后7天拆线(开腹手术),1个月返院评估恢复情况。
最令医生忧心的是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后的“放纵”。手术区域的完全愈合需要至少4周时间。在此期间搬运重物、剧烈运动都可能导致内部伤口裂开。
发病24小时内手术的阑尾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不足5%;若拖延超过48小时,穿孔风险将骤增至四倍以上。因此当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时,应当暂禁饮食并立即就医。在就医前可采取屈膝侧卧位缓解腹痛。要记住:对于这个常见急症,及时确诊和手术的重要性远超手术方式的选择。阑尾炎处理讲究“宁早勿迟”,早期干预可让90%的患者在微创手术后快速回归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