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明非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31
6

作为人体负重最大的关节之一,踝关节一旦受到超过生理范围的外力牵拉(如过度内翻或外翻),就可能造成韧带撕裂、毛细血管破裂,引发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甚至无法站立行走,产生急性踝关节扭伤——也就是俗称的“崴脚”。中医认为其核心病机是“经筋受损,气血瘀滞”。若急性期处理不当,可能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出现反复扭伤、关节僵硬等后遗症,甚至诱发骨性关节炎。因此,掌握科学的中医急救与康复方法,对减少并发症、加速恢复至关重要。

急性期(0~48小时):止血消肿,阻断病情进展

急性损伤后的48小时是治疗的“黄金窗口期”,此时的核心目标是控制出血、减轻肿胀、缓解疼痛,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中医强调“急则治其标”,通过物理干预与外治法快速阻断病理进程。受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负重行走,避免二次损伤。可借助拐杖或护踝固定踝关节,防止韧带进一步撕裂。中医认为“骨正筋柔”,关节稳定是恢复的基础,此时强行活动会导致“筋出槽、骨错缝”,加重气血瘀滞。受伤后10分钟内即可开始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持续48小时。中医理论中,“寒则凝,温则行”,急性期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缓解红肿热痛。冷敷后用弹性绷带从脚趾向小腿方向轻轻缠绕,适度加压(以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如同中医“束筋”之法,帮助静脉回流,减轻肿胀。若疼痛剧烈,可配合以下中医外治法临时止痛(需由专业医师操作)。例如,对应取穴法、浮针疗法可改善局部气血运行,起效迅速,尤其适合急性期疼痛控制。

亚急性期(3~7天):活血化瘀,促进筋脉修复

度过急性期后,局部出血基本停止,肿胀趋于稳定,此时治疗重点转向疏通经络、消散瘀血,为受损韧带和软组织修复创造条件。中医认为“瘀去则新生”,此阶段需通过手法、中药等手段加速气血运行。手法治疗是中医处理踝关节扭伤的特色优势,需由专业医师根据损伤程度选择合适手法。中药外用可直接作用于患处,通过皮肤渗透发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可将大黄、红花、乳香、没药等研磨成粉,用蜂蜜或凡士林调成糊状,敷于肿胀处,每日更换1次,四药合用被称为“伤科四宝”,可促进瘀血吸收。也可取艾叶、川芎、牛膝、伸筋草适量,加水煮沸后先熏后洗,称为中药熏洗法。同时应用针灸与物理治疗,激发经筋功能,改善韧带弹性。

恢复期(2周后):强筋健骨,重建关节功能

进入恢复期后,肿胀和疼痛基本缓解,但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减弱、本体感觉(关节位置觉)下降。中医强调“筋骨并重”,此阶段需通过功能锻炼与固本调理,恢复关节稳定性。康复锻炼,需动静结合,分期进行。早期(2~4周),进行非负重训练,如踝关节屈伸、内外翻,增强韧带柔韧性;中期(1~3个月),加入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中医认为“足为精气之根”,平衡训练可激发“肾气”,改善本体感觉;后期(3个月后),进行肌力训练,如提踵、抗阻内外翻。同时结合中药内服与食疗,进行全身调理。若恢复期仍有隐痛、乏力,可服用活血化瘀、强筋健骨的中药,如当归、白芍、杜仲、牛膝适量,水煎服,促进气血濡养筋骨。食疗时可在初期(瘀血期),予以山楂粥(山楂、大米),活血化瘀;中期(修复期),予以黑豆排骨汤(黑豆、排骨),补肾强筋;后期(巩固期),予以山药莲子粥(山药、莲子),健脾益气,增强肌肉力量。生活调护同样必不可少,中医认为“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恢复期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时活动踝关节。穿鞋时需选择鞋底柔软、有足弓支撑的鞋子,避免高跟鞋或硬底鞋,减少踝关节压力。同时需注意保暖,经筋喜温恶寒,受凉易导致气血凝滞,可佩戴护踝或热敷(恢复期后),如同“温通经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