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4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数据显示,首次脑卒中后1年内复发率高达17.1%,5年内复发率超过40%。许多患者出院时虽症状缓解,但血管病变并未彻底修复,此时若放松警惕,复发风险将大幅增加。
1.识别复发信号
脑卒中复发并非毫无征兆,身体会通过一系列症状发出“警报”。如下:
突发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言语不清,或原有偏瘫症状加重,可能是脑部供血再次受阻的信号。
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甚至短暂失明,可能与视网膜动脉栓塞或脑部视觉中枢受损有关。
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或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可能是脑细胞功能进一步受损的表现。
头晕、行走不稳、频繁跌倒,提示小脑或脑干功能异常。
饮水呛咳、进食费力等吞咽困难症状,易引发吸入性肺炎,需高度警惕。
若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在发病4.5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
2.揪出复发元凶
脑卒中复发,根源多在于基础疾病未得到有效管控。
高血压堪称脑血管破裂或堵塞的“导火索”,血压波动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患者需更低(130/80mmHg),降压首选ACEI或ARB类药物,既能降压又护血管。
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沉积形成斑块,致血管狭窄堵塞,需将LDL-C降至1.8mmol/L以下,常用他汀类药物,必要时联合依折麦布。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加速血管病变,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下,首选二甲双胍,同时注意饮食运动。
房颤患者血液易淤滞形成血栓,引发心源性栓塞,需长期抗凝治疗。颈动脉狭窄超70%时,斑块脱落风险大增,需评估手术指征以预防脑梗。
3.科学治疗
科学治疗是预防脑卒中复发、促进患者康复的核心环节。
(1)药物治疗是预防复发的基石
非心源性脑卒中患者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合并房颤或心源性栓塞的患者,需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防止出血或血栓。神经保护药物如艾地苯醌等,可改善脑代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康复训练是重塑大脑功能的关键
运动功能训练采用神经发育疗法恢复肢体能力;言语康复用特定方法重建语言功能;吞咽训练改善吞咽反射;认知训练提升认知能力。
康复训练需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启动,持续至少6个月,早期介入能显著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患者及家属要积极配合制定并坚持个性化训练计划。
4.长期管理
(1)饮食管理是脑卒中患者长期健康的基础
推荐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以低盐低脂、优质蛋白、膳食纤维和健康脂肪为特点。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的摄入。优质蛋白以鱼类、豆类、禽类为主,减少红肉和动物内脏的摄入。多吃深色蔬菜、全谷物和坚果,补充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胆固醇。增加深海鱼类、橄榄油摄入,补充ω-3脂肪酸,抗炎护脑。
(2)运动需适度有氧,避免极端
推荐快走、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运动时需注意心率和血压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升。冬季晨练需注意保暖,防止血管痉挛诱发脑卒中。
(3)心理干预是破除“卒中后抑郁”的重要手段
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率高达40%,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可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定期评估,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训练、家庭支持小组等干预方法,改善病耻感和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4)智能设备可助力患者管理
电子血压计、血糖仪、智能手环等家用器械,可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帮助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积极复查可及时发现风险
每3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血脂四项,每年进行头颅磁共振(MRI)评估血管病变,可及时发现复发风险并干预。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