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凌  单位:资阳市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2025-09-05
55

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得气”是一个关键概念,它不仅关系到治疗效果,还直接影响患者的体验。那么,针灸时“得气”感越强,效果就越好吗?本文将从专业角度为您详细解答这个问题。

什么是“得气”

“得气”又称“针感”,是指针刺入穴位后,患者所感受到的酸、麻、胀、重、热、凉等特殊感觉,有时可沿经络传导。同时,施术者也能感知到针下出现沉紧、涩滞或轻微颤动等变化,表明经络气血已被激发。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得气”被视为针灸治疗有效的标志,即“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但这并不意味着得气本身就是治疗目的,而是实现疗效的手段之一。

得气与疗效:非简单正相关

尽管“得气”被视为疗效的重要指标,但现代研究与临床实践表明,针感强弱与疗效之间并无简单的正相关关系。疗效的实现更依赖于整体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激活,以及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一)中医辨证的灵活性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即“因人制宜、因病施策”。不同体质、病性及病情阶段对得气的要求不同。例如,虚证患者气血不足,过度追求强烈得气可能耗伤正气;而实证如急性疼痛,适度增强刺激则有助于疏通经络。

(二)现代研究的科学依据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显示,得气能激活大脑多个区域,参与疼痛调节、情绪反应及自主神经调节。然而,不同针感成分对疗效的影响各异:胀感与镇痛效果呈正相关,而酸感、麻感的影响相对较小。

(三)个体差异的影响

得气的强弱受个体差异显著影响,包括体质、病情、心理状态及疾病阶段。体质强壮者得气快且明显,体弱者反应迟缓;急性病得气迅速,慢性病则可能需要多次治疗逐步激发经气。

影响得气的关键因素

1.医者的操作技术:针灸疗效高度依赖于医者的操作技巧。精准选穴、合理的进针角度与深度控制、以及提插捻转等手法的运用,直接影响得气的质量。经验丰富的医师善于运用辅助手法来激发经气,而不是盲目加大刺激强度。

2.患者的配合程度:患者的身心状态对得气至关重要。放松、专注并配合呼吸有助于气血运行;而恐惧、紧张或肌肉僵硬则会阻碍经络传导,降低针感。

3.环境与疾病因素:环境温度、治疗时间以及病情轻重等因素也会对得气产生影响。例如,寒冷环境下肌肉收缩,得气较慢;急性病得气迅速,而慢性病则需反复治疗以逐步积累效果。

纠正误区:得气并非越强越好

1.过度刺激可能带来副作用:强烈的针感虽能在短时间内激发神经反应,但过度刺激可能引发疼痛、痉挛,甚至诱发应激反应,尤其对老年人、体弱者及儿童患者不利。

2.无明显得气不等于无效:部分气血亏虚或神经系统反应迟钝的患者,可能仅感到轻微温热或无明显感觉,但通过守神治气、艾灸、电针等方法,仍可激发深层调节机制,实现疗效。

3.治疗应灵活调整:若首次治疗未得气,不宜强行加大力度,而应考虑更换穴位、调整手法,或结合推拿、拔罐等其他疗法。

给患者的科学建议

1.精准反馈感受:详诉针感(如“麻感至肘部”“胀感可耐受”),避免模糊表述,帮助医生调整方案;

2.拒绝忍痛求效:适度酸胀即有效,剧痛多为刺中血管或手法不当,需及时告知;

3.关注整体改善:疗效看疼痛减轻、睡眠改善、精力提升等全身变化,非局部瞬间针感;

4.配合身心放松:腹式呼吸放松肌肉,得气舒适度提高 40%,助力疗效发挥。

结语

“得气”是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但不能简单认为“得气感越强效果越好”。医者需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因素灵活调整,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共同追求最佳治疗效果。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瑰宝,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正不断被现代研究证实,值得我们理性认识和传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